深坑一帶本是原住民馬來社漁獵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泉州安溪人許宗琴

為避旱來此開墾,此後安溪縣民陸續進入深坑,開墾了「萬順寮」、「旺耽」、

「烏月」、「阿柔」等村莊。

 


至道光年間,深坑已有市街,日治時期曾在此設庄,

人口以黃、高、陳、林、張五姓最多,大多亦來自泉州安溪縣。



 

深坑黃氏的開台始祖是黃世賢,於乾隆年間率四子渡海來台(來台後再生一子)

由滬尾上岸後至三芝土地公埔墾植稻、茶三十餘年,去世之後,其子舉家遷來深坑,

於草地頭建立「開基祖厝」,是黃氏入墾深坑的開端。

 



 

黃氏族人經營茶、稻、大菁而漸富,第三代黃連山率六子至麻竹寮開墾,

並興建「連山祖厝」,人丁漸旺,擁田數十甲,成為深坑首富,並捐貲而獲貢生的功名。




 

黃連山子孫眾多而又興建「福安居」,其後六房分家,大房、四房分得「連山祖厝」,

二房、三房分得「福安居」,五房、六房分得資金;不久之後,二房建「永安居」,

四房建「興順居」,五房建「潤德居」,六房建「黃厝」。

此七座古厝成為見證深坑開拓史中最重要的建築群……

 


 

除了黃世賢,深坑在嘉慶道光年間,還有其他黃氏族人進來開墾,因此人口眾多。

光緒年間,以黃宗河、黃祖濤兄弟最為有名。

黃宗河在光緒十年(1884)跟隨提督孫開華討平宜蘭、文山等地的「生番」,功至副將;

黃祖濤則於中法戰爭時協防基隆,功加同知銜遇缺補用。

 



而黃連山派下的子弟,則於光復後多人膺任深坑鄉鄉長及省議員等公職,

堪稱為深坑之望族。

 




永安居大約在大正元年由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共同合建,於大正四年完工。

原先建永安居的正身、左右內護龍、左外護龍,內圍牆及入口門樓等部份,

為求子孫「永久平安居住」之意,取名「永安居」。



 

大正二十年(1931),黃則虎(黃守禮之四子)娶媳,增建「樓仔」(充作銃樓)

使永安居成為現今所見之規模。

永安居使用大量的磚及石材,正面的紅磚色澤與石材使用古拙樸實,

益發使得這座古宅格外華麗而引人入勝。



主要特色之一是展現於主屋正面的磚飾、石雕及剪黏,除了正廳的入口上方書有「永安居」

的泥塑剪黏匾額外,左右石窗或水車堵等處,書有「禪賢讓位」、「周文王請姜子牙」、

「大舜象耕」、「瑞雲」、「椒衍」、「瓜綿」等精美的泥塑、剪黏,

 


正廳及左右護龍正面的門板也有非常漂亮的彩繪,顯現黃氏家族耕讀傳家的意涵。

屋脊上的剪黏裝飾也是永安居吸引人之處,

主要以龍、鳳、花、草、鳥為主題,手法精緻優美。


 

防禦設施更是永安居的另一大特色。

 

永安居整座宅第共有大小33個銃眼,分置於房子的前後左右的牆身上,

形成一綿密的火網,甚至於在宅內的隔間牆上也設有銃眼,以防盜賊攻入第一道防線後,

做最內部的抵禦。

 

 

 

這種銃樓、銃眼的設計,是清代安溪縣人在新店、景美溪沿岸一帶

建立聚落宅第時必備的防禦設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