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位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唐末建寺,迄今千餘年。
最早名為泗洲寺,北宋時僧人文翠改建,稱無盡岩,元廢,明代重建,改名普照寺,遷於今址。
康熙二十二年(1684)施琅捐資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更名為南普陀寺。
按 : 泗州大聖為中亞人,唐高宗時來中國,法號僧伽,在泗州傳教時,在地上挖到普照王佛,
主人發心捐宅為寺,是為普照王寺。被認為觀音化身,在信徒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尤其在福建,有很多泗州院,此寺後來改名普照、南普陀,多少跟泗州大聖有關。
南普陀寺地處五老峰南麓,依山面海,風景秀麗。
寺院建於唐會昌、大中年間。五代時有古德清浩城在此結廬棲隱,凈修佛法,始稱泗洲院。
宋初高僧文翠,斷臂息心,參悟禪機,改曰無心巖。元廢。迨至明初復建,更名為普照寺;
明末詩僧覺光和尚遷建於山前,時殿堂院舍初具,住僧常達百余眾。
延及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瑯將軍捐資修建寺院,並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
因寺院位於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之南,相隨類比,故此更名為南普陀寺。
由五老峰構成的五老淩霄乃廈門八大勝景之一。
廈門本來就是一座島嶼,屬同安縣管轄。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加强海防,江夏侯周得興在此築城,
寓意國家大廈之門,始有廈門之名。
南普陀寺本身即頗有歷史淵源。
不過,名氣更是和兩位高僧連在一起,那就是太虛和弘一。
轉逢法師於1924年將南普陀寺改為十方叢林迎納各方高僧,
根據約規,選了會泉法師為第一任住持。會泉在常惺等人協力下,成立了閩南佛學院,
1927年任滿,共議推舉太虛為第二任住持,太虛在1930年連任一次,大悲殿在他任內重建的。
1933年太虛任滿,由常惺繼任。
弘一大師在1928年到廈門,駐錫在南普陀寺,協助整頓閩南佛學院,
並另創佛教養正院。 後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温陵養老院。
太虛大師1947年在上海玉佛寺 圓寂,荼毗後舍利子300餘,廈門分得許多,
並為他建舍利塔於虎園路半山堂,1984年遷建於五老峰山頂的太虛台。
南普陀寺後是爬五老峰的路徑,那兒有石林和舍利塔,石上有不少題字,
石坡上镌刻着五老峰三字,迎面巨石上,刻着一個特大的佛字,高四米多,寬三米多,
此字是清朝光绪乙已年(1869)振慧所書;
佛字岩左侧,有僑胞捐建的景峰和尚與喜参和尚的墓塔;
左側穿過石徑,另有轉逢和尚墓塔;和尚墓塔下側,有普照寺遗址。
普照寺是唐朝陳啟公布施開辟的,以洞为室,建普照寺;
半山腰有一兜率陀院,現已修葺一新;近旁,有太虚大師之塔及太虚大師纪念亭;
大大的佛字,吸引著許多遊客的留影,而那些訴說歷史的舍利塔群,
包括喜參、轉逢、會泉和太虛,則少有人駐足。
寺後五峰屏立,鬆竹翠鬱,岩壑幽美,號稱為五老淩霄,
是廈門大八景之一。
周圍保留眾多題刻,
著名的有明萬曆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
更有不少文人雅士的題辭……….
登高望遠心曠神怡,
五老峰上有一處觀景台,這可是看廈門城市美景的絕佳地方,
因為南普陀寺與廈大只有一街之隔,可以俯覽美麗的廈門大學,
惟因時間不足未造訪太虛大師塔
且未能登頂,真一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