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位於福建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
規模在廈門島上佛寺中居於首位。
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
是一間在閩南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力的佛寺。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岩。
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
清代初期又因戰亂廢寺,後於康熙22年(1684)得靖海侯施琅捐資修復並擴建,
因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
遂更名為南普陀寺。
到民國初年,
南普陀寺已成為閩南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廟……….
文化大革命中,南普陀寺曾遭紅衛兵砸毀。
後於1976年,成立「南普陀寺管理處」,爾後在主持人妙湛法師的努力下逐步恢復寺院。
南普陀寺占地3萬多平方米,格局為三殿七堂,坐北朝南,依山面海,建築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
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
中軸兩側則有左右廂房、鐘樓鼓樓、羅漢堂、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舍等。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
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
為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所題。
天王殿1925年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
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和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1932年轉逢法師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
綠瓦石柱,金碧輝煌。供奉三世尊佛。
大悲殿1930年太虛法師重建,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
後於196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木構式。殿內供奉觀音菩薩。
天王殿上層屋檐上高高懸掛著趙朴初書寫的「天王殿」金字牌匾。
大門上方正中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南普陀」三個金字。
穿過天王殿,是二進庭院,庭院左側是鼓樓,右側是鐘樓,
鐘樓、鼓樓為兩層三重檐四角攢尖建築。
鼓樓下層設伽藍殿,供奉伽藍菩薩;鐘樓下層設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
左右有廡廊與各大殿相連。
據說,南普陀寺的香是非常靈驗的,如果趕上了農曆的初一十五,
或是九月初九等日子,來這裡燒香許願的人會通宵達旦,
甚至會將整個寺廟圍得水泄不通……….
南普陀寺也算是
廈門著名八大風景區之一。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