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七月八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四十一屆大會上,宣布
鼓浪嶼及島上五十一處歷史建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五十二個世遺地點之一。
其中,即包含了天主堂。
天主堂位於鼓浪嶼文化遺產地核心區。
為保護天主堂的歷史風貌建築,2015年底拆除了一些有礙申遺景觀的臨時建築物。
並對天主堂外立面和內部進行保護性的裝修。
此外,教會也修建了透綠欄杆,並進行環境綠化,整修教堂廣場,
對幾棵古榕樹進行美容,擴大綠化面積,使天主堂成為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遊覽區
(鹿礁片)的重要景觀之一。
又名耶穌君王堂的鼓浪嶼天主堂是西班牙道明會馬守仁(Mamaunel Prat)
主教於 1916年用田尾路的多明我會會所換得。
1917年興建,且決定立為主教座堂迄今。
近年剛渡過建堂一百周年,
教堂曾在當年十一月基督君王節前後進行了許多紀念建堂百年慶典活動。
該建築為哥德式單鐘樓教堂,可容納200人左右。
外牆白色,入口位於南側,祭壇在北側,主祭台供奉該堂的主保耶穌君王。
大廳內藍色的天花頗為醒目 ……….
塔尖四角有四個火把形的雕塑。
鐘樓上高聳的角錐形塔尖,矗立著一個大十字架。
教堂後的主教樓曾經用作西班牙領事館和法國領事館。
1953年到1954年,西班牙神甫陸續回國,中國籍神父黃子玉被選為代理主教。
1966年8月23日,在文化大革命中,鼓浪嶼主教座堂被衝擊,並被工廠占用。
1982年,修復竣工的鼓浪嶼主教座堂恢復開放。
協和禮拜堂則是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
據說,當代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鳳1919年曾在此喜結連理。
為一方形禮堂,外部白色,聖潔美麗。
教堂門口有愛的箴言和十誡,裡面播放和宗教有關的電影。
1863年,在鼓浪嶼的外籍基督教人士捐款在鹿耳礁合力建造島上最早的教堂「國際禮拜堂」。
1911年教堂進行大翻修,改稱「協和禮拜堂」,也叫「英國禮拜堂」。
協和禮拜堂緊鄰天主堂,面朝日本領事館,
三處建築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遊客沿著鹿礁路走,繞過日本領事館,
迎面就可以看到禮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