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在隋開皇九年(589)時屬泉州南安縣。
唐初屬嶺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改隸江南東道清源郡。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轄之。
宋淳佑年間,海滄區南部劃屬福建路漳州,為龍溪縣永寧鄉新恩里,
轄域為今海滄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海滄農場 ;
海滄區北部今日仍屬福建路泉州,為同安縣明盛鄉積善里,
轄域為今東孚鎮。
1946年5月調整鄉鎮保甲,
海滄鄉轄路頭、大街、橫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樓、囷瑤、錦裏、內坑12保。
1986年12月海滄鄉改鎮。 1987年8月改原屬集美區海滄鎮為杏林區杏林鄉。
1996年1月,集美區海滄鎮、東孚鎮劃歸杏林區。
2003年8月杏林區駐地遷海滄鎮石塘並更名海滄區…………
南宋末年,柯井張氏由始祖张寶庵從龍溪張埭(今龍海市角美鎮崎巷社)
遷居海滄柯井村,裔孫分2大房,至今已續至24代,人口約有650人。
海滄柯井村,坐落九龍江出海口北岸,背山傍水,風光秀美,
村民多以農耕討海為生,代代相傳祥和平稳,
但年輕人不安于耕漁的低收入,纷纷加入下南洋謀發展之路。
依靠勤儉節約的堅韌,既發展了當地經濟,又積累了個人財富,成為事業的成功者。
他們致富后不忘家國,携資回鄉購地置業,光宗耀祖,
留下一批美侖美奐有異國風情的紅磚大厝。
柯井的華僑紅磚大厝現存約有12座,每座都有動人的故事,
每座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彩塑和異地的建築材料。
精湛的建築工藝向人們訴說着華僑下南洋的艱辛歲月,
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
成為今天柯井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和靓麗的景觀。
柯井村27號的张夜合大厝,一座大四槻两落红磚大厝,是越南華侨张夜合于1905年所建。
因門廳石庫門楣上挂一石匾,上镌鸿禧二字,二字間有八封圖案,故又称鸿禧大厝,
楹联為清水澄辉新景象,河图献瑞耀文明冠字联,清河是张姓的郡號。
张夜合是鸦片戰争后到西貢學做米穀生意致富的柯井青年,
他從當学徒起步,發展到自開合記米行,成為擁有10艘船及自建码頭的富豪,
1905年携資回鄉,大興土木。
可惜這一批古厝群只能欣賞到其背面而已……..
张允貢大厝位于柯井村 90号,為規模宏大的四合院式閩南傳统建筑,
後人稱作大六翬三落红磚大厝,坐西北朝东南。
該宅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歷时三年才得以建成。
據說該宅的石雕、木雕、彩繪、西洋瓷磚等特别精美,藝術價值很高。
张允貢年輕時曾赴越南經商,從補麻袋開始,到興建碾米廠,再到購買大船從事
米穀運输生意,日漸發達后返鄉興建此宅,距今已近130年……..
南宋末年,柯井张氏由始祖張寶庵從龍溪張埭
(今角美镇崎巷社)遷居海滄柯井,裔孫分2大房,至今已發展至24代,
族親人口共約有6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