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漳州龍海市東園鎮埭美古村,276座房子格局大小相同、呈軸對稱排列、

布局整齊劃一地呈現在眼前,還是讓初來乍到者嘆為觀止。

埭美古村村民是南宋理學家陳淳的後人。

作為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和闡發者,陳淳進一步發展了朱熹的思想。

在埭美,陳淳後人恪守祖訓、遵循祖制,以淳樸的方式將好家風在家和人樂

的尋常生活中世代傳承。

 

近年,埭美古村里出現了家風堂,由當地村民捐獻「三人公」陳氏祖厝15年使用權

給政府進行保護性修繕、布置而成。

以「傳家風家訓 享家珍家譽」為主旨的家風堂,設有家和人樂、良方教子、團結友愛、

豐衣足食、尊老愛幼、修身持家、家譽滿堂、家和萬事興8個展室。

據悉,埭美古厝群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

四周環水,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共有276座民居,其中明清時期

的古民居就有49座。

埭美村的居民幾百年來全都是陳姓,是朱熹門人陳北溪的後代。

早在明朝中期古村祖厝落成之際,族人就定下了「房屋建制不逾祖制」的規矩,

約定此後每家每戶建房,都要遵照祖厝建築規劃執行,且不能高於祖厝。


當年,村裡的第一座建築「後祠堂」建成,為後來埭美民居定下「坐南朝北」的朝向。

最初建設的4排古厝,每排9座,俗稱九宮建築,為後人建房留下範本。


埭美村有兩座祠堂,前祠堂保存較為完整,

其中祠堂大埕的四根旗杆,是埭美社人才輩出的史記;

後祠堂建於明朝時期,這也是一塊風水寶地。


俊美位於福建省九龍江南溪最下游的地段,宋屬龍溪縣始安鄉崇德里六七都;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澄建縣後為海澄縣第二裏城外南路圳尾保圳尾社;

清乾隆年間屬東路部保甲;現屬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

古時村民從南溪支流引水至卓港,經過鹿石,最後到達過田村。

整個村莊如月牙形,各社圍繞引水道而建,引水道,閩南語叫圳,

所以,該村所轄的13社的社名大部分帶有圳字,例如:

圳下社、圳南社、圳頂社、圳岸社、圳尾社(又稱:俊尾、俊美、雋美)。


因此,《俊美陳氏家譜》又稱《圳尾陳氏家譜》、《俊尾陳氏家譜》、《雋美陳氏家譜》。

陳淳五世孫陳均惠從北溪(今龍文區朝陽鎮石井村蓬洲社)于元朝初拒朝廷徵召,攜眷隱居

龍溪六都小桃源(龍應寺),最終定居於六都峨山之陽俊美,

後裔以南溪之濱為發祥地,向周邊遷徙衍派,歷經 736多年,枝繁葉茂,生齒昌盛,

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最大族群,

大都居住在龍海市東園、白水、浮宮、海澄四個鎮,

共計約有4萬人。

陳淳五世孫陳均惠在小桃源過著耕讀的田園生活,其七世孫陳仕進血管裏流著

性本愛丘山的遺傳基因,也在鄰近的埭美村建起井然有序的世外桃源。

據《俊美陳氏族譜》記載:

陳淳十二世孫陳仕進于明景泰元年(1450)開基埭美社,始建大厝(即前祠堂)。

後來,陳仕進建三座一模一樣並排大厝分給陳大霞、陳大川、陳大筆三個兒子,

隨著族群的擴大,又在 4座大厝的左右和後面建起一座座格局一樣、大小相似的排排大厝,

並定下族規:建房均由族裏統一規劃,後代子孫不能改變建築格局。


 

祖厝是硬山式曲線燕尾脊,紅瓦屋面,石砌牆體,

木雕、磚雕、泥雕、梁拱窗花,仿佛精雕細琢出浮華往事。


埭美古厝群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

四周環水,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