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外通海潮,內接山澗」,

因其狀似彎月而得名。


它與漢、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港」。

明朝時這裡可是「海舶鱗集,商賈成聚」的對外貿易商港,市井十分繁榮,是閩南的一大都會。

當時有許多詩篇讚美著月港,詩云:「市鎮繁華甲一方,古稱月港小蘇杭。」

隋代時,全福建被分成五個縣,除了邵武歸江西外,閩北為建安,閩東為閩縣,

閩東南為南安,閩西南為龍溪(包含現漳州全市、龍巖全市和三明寧化清流等客家縣),

故龍溪縣為福建上古四大縣之一。

至唐代,泉潮之間蠻獠囂亂,泉並非今日的泉州而是福州,當時該州管轄的最南地區為龍溪縣,

潮指潮州,潮州最北原來到達綏安縣(今漳州雲霄漳浦一帶),因隋代綏安廢縣被併入龍溪縣,

故此時期的蠻獠囂亂發生在原綏安境內。

陳元光父子入閩後,以龍溪縣腹地(今漳州市區和龍海市區一帶)為依靠,

對盤踞在漳浦、雲霄和詔安一帶的蠻獠進行軟磨硬泡,最終得以平亂並在雲霄火田鄉建立漳州郡,

漳州當時僅管有懷恩縣和漳浦縣兩地,後來朝廷把龍溪劃歸漳州管轄,

漳州郡治立即搬至今天市區位置,由此可知龍溪的繁榮富庶………

唐代分置汀州和龍巖縣後,經過兩宋的發展,

龍溪縣於元代分出南靖,明代分出平和、海澄。

經過倭寇劫掠和八九都二十四將叛亂之後,朝廷意識到東南海疆的重要性,於是將龍溪縣

沿海地區及漳浦部分沿海地方合併設置海澄縣,取「海氛澄清」之意。

1567年,隆慶帝登基開始推行新政,時福建巡撫涂澤民上請「除販夷之律」,

為海上的貿易活動開綠燈,船商巨賈「准販東西二洋」貨物。

時海澄海舶鱗集、商賈咸聚、農貿雜半、走洋如市、朝夕皆海、酬醉皆夷產。


明朝中後期,從漳州月港開闢了7條通往西洋、3條通往東洋的直接貿易航線,

與泰國、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菲律賓等4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直接商貿往來。

從月港出去的主要有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砂糖、

紙張、果品、鐵器等。

月港歷史風貌區已還原 :

包括 一港、兩市、一街區,即月港碼頭遺址、帆巷和臨江古街、解放路歷史街區。

如今,東至海澄鎮大眾北路,西至豆巷村普賢碼頭道路,南至208省道,北至九龍江南港南岸

屬於月港歷史風貌區範圍。

此篇所稱的舊街即指解放路歷史街區……..

這一段舊街風格比較屬於是

民國時期的騎樓建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