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月港,亦名月泉港,地處九龍江中下游至入海口處,

因其「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似月,故名月港。」

明初,泉州後渚港因「靖倭寇」等政策走向衰落,而月港因地理因素取而代之。

從明宣德(1426)起,月港開設「洋市」,部分開放海禁,百年間成為「海舶鱗集,商賈咸聚」之地,

後成為唯一合法的民間海外貿易港口,通商47個國家和地區,

開闢了通向東南亞與西亞、拉美及歐洲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

也開闢了世界有名的「陶瓷之路」,

被譽為「閩南一大都會」、「小蘇杭」。

海澄鎮的古月港,為明代中期的中國重要貿易港口,曾經輝煌歷時兩百多年,

被定為海絲申遺點之一。

位於內樓村內的海澄都城隍廟,有400多年歷史。


廟內現尚存有清代石碑6件,間接佐證了幾百年來城隍爺的香火從未間斷。

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十,這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城隍廟會。

城隍爺「巡安」,出巡的隊伍包括報馬仔、地方長老、大旗令號、開路大鼓等,

浩浩蕩蕩,遊客人山人海。




2011年開基440周年成功舉辦「兩岸城隍文化祭」之後,

2014年被國台辦正式立項為首屆「海峽兩岸城隍節」。


城隍廟位於海澄鎮城內東南,坐北朝南,明隆慶五年(1571)建,

祀奉的是漢代忠烈人物周苛。

城隍廟為三進殿,主體為硬山式建築,廣場寬敞,規模頗大,木雕藝術優雅別致,亦頗壯觀。

海澄城隍廟據說為全球最大的城隍廟 …….

(PS : 應該是指廟的腹地 ? )


據《海澄縣志》記載,海澄設縣于明隆慶元年(1567),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建廟後,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即崇禎六年(1633),知縣梁兆陽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王作霖再修。

城隍廟為三進三殿,主體硬山式建築,廟群儲存相當完好。

廟為座北朝南,廣場寬敞,規模頗大,木雕藝術,佔雅別致,亦頗壯觀,

與北邊宴海樓,西邊文廟,聯映成群,氣勢輝煌。

前殿供奉范謝將軍;門樑上前方懸挂威靈公匾額,

後挂二米開外大算盤,告誡世人善惡因果的終究結算;

二殿為正殿供奉西漢御史周苛,堂上挂明鏡高懸牌匾,中祀鎮殿城隍泥塑像;

後殿則為佛堂。


民間傳説海澄都城隍廟供奉的威靈公十分靈驗,香火鼎盛。

每年十月初一到初十祝誕日更是熱鬧非凡。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有副對聯 :

霞彩臨門八蠟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

「海澄啟宇」指的便是龍海市海澄鎮的都城隍廟,

顯見當地是漳州人地盤。

也說明了霞海城隍廟的來歷 ……….


因事先功課做得不夠,

竟不知院前保有的古代碑記,不禁扼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