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碼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城鎮,與石獅、涵江並稱福建三大名鎮。
石碼鎮隸屬于福建省龍海市,東與海澄鎮山後村交界,南接榜山鎮和海澄鎮,西與榜山鎮
平寧村接壤,北隔錦江與紫泥鎮相望,是龍海市政府所在地。
石碼原名石奚谷,唐以前尚是內海海濱,明宣德年間改稱錦江,
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名石碼,
由此沿襲至今。
1960年原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縣黨政機關在石碼鎮,
1993年改龍海市,石碼鎮仍為市政機關所在地……….
海澄縣和龍溪縣以港口溪為界,位於石碼竹厝馬附近溪上有一橋,
該橋在歷史上一直作為二縣交界橋,稱為「龍海橋」。
橋東是海澄界,橋西為龍溪界,故有
「先有龍海橋,後有龍海縣,再有龍海市」的稱謂。
古人有詩云 :
「南漳名勝地,石碼更稱雄。金廈如襟帶,澎台接艦艟,
街衢夸洞達 , 闤闠慶盈豐。一自海氛息,安歌樂土中。」
由此可見昔日石碼之繁盛情形…………
明代的石碼,在月港繁榮的航海經濟輻射下,已然發展成龍溪縣的對外第一港,
為漳州貨物運往海澄月港的陸路、海路第一轉運中心,
一時人文薈萃、商賈雲集。
受到清初遷界的影響,儘管石碼也未能保全,
但月港的沒落卻給了石碼一次機會,
石碼也因此成為漳南地區水路和海路的轉運中心港口。
這座小鎮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美味小吃,
比如著名的石碼五香、沙茶麵、米苔目等……….
石碼五香是福建龍海傳統的漢族 名小吃。
以豬瘦肉、澱粉、洋蔥、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等製作而成。
長期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 五香條 來招待親朋好友,
這已成了石碼的傳統民俗。
五香和滷麵簡直可以成為絕配。
選取香菇、金簪、黃花菜、蝦米、三層肉、魷魚等原料入鍋煮沸,再以鴨蛋、薯粉調勻
分散後倒入煮成鹵湯,另備略加燙過的韭菜、豆芽等為配料。
食用時,切上一盤剛出鍋的五香,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滷麵,
大快朵頤一番,準保你回味無窮。
沙茶麵的做法很簡單,一碗鹼水油麵燙熟,加入瘦肉、豬腰、鴨腱、大腸、鮮魷魚、
豆腐乾等輔料,最後淋上一直在大鍋里滾開的濃郁沙茶湯,一分鐘內就可上桌。
目前在閩南地區口味保持最好、最受歡迎的沙茶麵位於漳州龍海市石碼鎮。
此5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大小小沙茶麵店百餘家,將沙茶麵大道從簡,爽口回味為上的
佐湯原則以及肉片至薄、輔料至鮮的「膾不厭細」原則傳承至今。
小鎮石碼,在經歷了二十一世紀之初,五香與滷麵的巔峰榮耀喜悅之後,
老街中的沙茶麵在這光環下悄悄崛起,並逐漸分為辣、香兩個流派,
坊間關於沙茶麵這近十餘年的發展故事口口相傳。
走進石碼老街,紅磚騎樓、百年古榕、大埕小巷,保存完整、規模宏大,
如,東區的「下石碼」,由東向西主要有新行街、福壽街和十幾條小街巷串起來,
西區的「上石碼」,有兩條橫街,大港墘和后街等。
石碼的騎樓,一家連著一家,店門前面留著通道,形成一條走廊,
稱之為「五腳基」,既可自家納涼,又方便路人溜達,
做生意還能照顧到客人不被雨淋日曬……….
這種風格的街屋
也正是石碼老街的魅力所在。
石碼古街街面窄而直,騎樓分列兩側,街樓密接聯排,
夾插著眾多巷埕住房,街市齊整,集中成片。
隨著歷史的變遷,老街區雖然仍保留著原有「兩橫兩縱」的大街格局,
但老城區原有的城市中心功能逐漸弱化。
市區也已朝周邊發展開來。
街頭的中山亭是老人家聚集閒聊的戶外場地。
街尾的宛南亭位處街衢之中,又稱觀音亭。
是當地老百姓信仰中心。
這兩處建築有都帶有民國時期的式樣,
在一片騎樓街屋的道路上
更顯得特立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