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 (當地民間傳聞是紫微星君轉世),本名吳夲,別號雲衷,

是周代泰伯的後裔,傳到三十一世的時候,遂以吳為姓,遷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

吳夲父名通,母黃氏,生前活動於泉州府同安縣與漳州府海澄縣交界的白礁與青礁一帶,

這白礁鄉就是保生大帝生長的故鄉。

(福建泉州同安明盛鄉積善裏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

 


 

吳夲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已卯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出生,

有一次因登山採藥時,失足落崖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享年58歲。

 


當地民眾知道吳夲去世後,都認為痛失一位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良醫,心中萬分難過。

為了紀念吳夲,當地民眾自發在吳夲生前採藥煉丹的青礁,

搭建簡易的小祠龍湫庵,來供奉吳夲神像,並呼為 醫靈真人,虔加祭禱。

說來也怪,病人在龍湫庵祭拜後,其疾患往往不藥而愈,似乎是吳夲的在天之靈

還在冥冥之中護佑著他的鄉人。

 



於是,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各地的民眾紛至遝來,到龍湫庵祭拜吳夲,

以求得病癒,結果效果同樣明顯

 

傳說吳夲著有《吳氏本草》與《靈寶經》兩本醫學著作,

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靈寶經》傳授草藥知識

 



 

在吳夲逝世後,閩南一帶便有青礁龍湫庵、白礁醫靈神祠、廈門吳西宮等

三處供奉吳夲的廟宇。

 


 

青礁龍湫庵據宋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謚為「醫靈真人」,

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龍湫庵」塑像祭拜

宋紹興廿一年(1151)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原本計畫建在雲嶠院旁,

但神示在龍湫庵南邊建廟,即為後來的青礁慈濟宮

 


 

白礁醫靈神祠的記載可見於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與《宋會要輯稿》,

該祠在吳夲逝世之後便興建,為當時的祖宮

宋紹興廿一年(1151)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為吳夲立廟時,乃改為「醫靈神廟」。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梁鄭公(梁克家)以吳夲之神蹟奏請賜廟額,而敕封「慈濟」

青礁龍湫廟與白礁醫靈神廟因此均改稱為「慈濟廟」

南宋淳祐元年(1241),詔改廟為宮,兩間廟因而改稱「慈濟宮」

 


 

 

 

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

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

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1150年,南宋宋高宗下旨動支國庫,派遣監工,依照皇宮三進五門二層宮殿式

的建築風格建成廟宇;之後南宋皇帝賜廟號「慈濟宮」,歷朝歷代皆有修繕擴建,

又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物,所以白礁慈濟宮被譽為「閩南故宮」。

 

 

白礁慈濟宮建築雄偉壯觀,占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15平方米,

整座建築二層、三殿、五門,規模宏大,殿內雕梁畫棟,屋頂飛檐高翹,

殿宇華麗壯觀,依山遞高,層樓迭展,布局奇特。

 

 

 

 

 

白礁慈濟宮的中門兩邊,有一對雌雄石獅相互對望,鎮守著慈濟宮;

它們是宋代建宮時就有的,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白礁慈濟宮垂檐覆宇、翼角飛翠之間,石柱木梁之上,漏窗牆壁之處,

以歷史故事、人物、山水、禽畜、花木為題材的石雕、木刻、壁畫、剪貼等藝術作品,

豐富多彩、技藝高超,均屬宋、明、清時代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輝煌,

雄偉壯觀的藝術文物寶庫。

 

 

其中,前殿門廊屋櫞下有六根騰雲駕霧、神態若生的花崗石雕蟠龍石柱,

是清代嘉慶年間重修時,台灣學甲鄉親捐置。

白礁慈濟宮的門、柱、神龕,保留著歷代賢人題刻的門聯、柱聯、龕聯十多副,

這些楹楷行草隸各體墨寶不凡,具有相當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主殿屋頂木架結構呈斗拱式,全用木榫銜接的如意藻井等建築工藝獨特高超,

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中殿豎有四根龍柱,是宋代建宮時的原物。

 


 

 

現今宮廟裡仍保存有保生大帝生前熬製草藥、煉製丹藥所用的煉丹爐,

已有千年歷史,至今還保存完好。

 

 

白礁慈濟宮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為期一星期,

是海內外信眾謁祖進香高峰期,每天可達23萬人次;

是保生大帝信仰非常重要的活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