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漳龍邑莆山林氏家譜》記載︰閩漳龍邑莆山,即原漳州龍溪縣白石堡莆山社,
今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林氏,是晉安郡王林祿後裔分居莆陽之支派。
此派自莆陽又分宗于仙游竹港,後又有族人林勤遷徙長泰,開基于欽化里績山。
至元大德年間 (1297-1307)林勤後裔隱庵到龍溪白石堡教書,並被招為女婿,
成為莆山林氏開基一世祖。
在台灣位列五大家族的板橋林家,
即衍自於莆山林氏………
莆山林氏至清代已成望族,族人開始向台灣、金門、澎湖遷徙。
至乾隆三十九年,莆山林氏修編族譜時,載入族譜的入台開基祖人數就有八十三人,
其中禮房派二十三人,樂房派三十二人,射房派十一人,御房派五人,書房派七人,
數房派五人,主要居住台灣北部淡水一帶。
乾隆三十九年以後,相率赴台者更多,
其中以乾隆末十四世林侯六 (諱遜伍,號敦厚) 偕子安幫 (號石潭,字平侯) 渡台開基
台灣台北、新莊、板橋,他們發展實業,成為大財團一事最為彰顯。
據其裔孫林青山、林建恩編撰《開基始祖林遜伍公傳下一派宗支族譜》記載︰
溯自西河肇基,分派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立祠堂名曰端本。
迨乾隆末,曾祖諱侯六號遜伍,偕家本源平侯公買棹東渡台灣。
始家新莊,後分居板橋兩處。
俗稱板橋林家的林本源家族,是台灣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
板橋林家祖籍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
即今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莆山社林姓十四世孫林應寅(諱遜伍,號敦厚)遷居臺灣
淡水興直堡新莊。四十五年,其子林平侯(又名安邦,緯顏順)入台。
林平侯有五子: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分別立五號:飲、水、本、思、源。
以國華本記和國芳源記,對家族發展影響最大,故合稱為林本源。
林平侯遷台時僅,十六歲,起初在新莊米店當學徒。
林平侯學會了一套生意經,便自闖天下,獨開米店,不久又與竹塹林紹賢經營全台鹽務,
購置帆船搞貨物販運,獲高利而致富,擁資數十萬。
林平侯花錢捐官,先後署潯州通判、桂林同知、柳州府正堂等,後引疾歸台。
嘉慶二十三年(1818),林平侯舉家從新莊遷大溪,投入富厚資本,開始發展土地開墾經營事業。
當時,大溪聚集了大量漳州人。
林平侯向官府申得土地開墾權,將土地租給移民去開墾耕作,自己做墾首和大租戶。
在林本源的悉心經營下,漳州人聚居的大溪迅速繁榮起來。
林本源的土地經營,也從大溪擴展到新竹、桃園、臺北,甚至宜蘭,
成為台灣北部第一大地主……….
咸豐三年(1853),林家第二代主人林國華、林國芳兄弟舉家遷至板橋,成了臺北地區漳州人領袖。
咸豐五年 (1855) ,林國芳開始率領漳州人興建板橋城。
板橋林家在第四代的族長林維讓、林維源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
板橋林家花園也在此時陸續完成。
林維源(1840-1905),字時甫,號冏卿,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
,板橋林家的族長,生父林國華,養父林國芳。是富商、紳士、官吏。曾任太僕寺卿、幫辦台灣撫墾大臣等職。
林維源與其兄林維讓屬板橋林家第四代,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
清朝馬關條約割台於日本後,遷居於閩南廈門至卒……….
光緒10年(1884),中法戰爭波及臺灣,清廷派欽差大臣劉銘傳以巡撫的
身份主持臺灣防務,林維源捐助餉20萬兩銀圓,並協助劉銘傳幫辦臺灣防務及出任墾務大臣,
一躍為「紅頂商人」,再經劉銘傳而得與在燕京權傾一時的李鴻章、盛宣懷等人相識。
光緒16年(1890),出任太僕寺正卿。
1894年慈禧60歲大壽,一切典儀以乾隆27年皇太后七旬慶典辦理,用銀700萬兩,戶部撥銀400萬兩,
各省、官等報銷,其中以個人名義進奉最多的正是林維源的3萬兩。
林維源,字時甫,繼承祖業,並發揚光大,業產越發興旺發達,名列「台灣首富」。
且因參與地方建設著有功績,其仕途也亨通,累官至二品,授「侍郎」銜「太僕寺卿」。
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板橋林家的中流砥柱林維源不願做日本順民,
毅然回到廈門鼓浪嶼,死後並葉落歸根,埋葬在埔尾村外的過井山麓,
墓碑有清皇諡號,墓園占地達2000平方米,墓前左右兩側置8件花崗岩雕制的翁仲、
石羊、石虎、石馬,其中有6件是清代始置原物,墓園恢宏肅穆。
墓碑為重刻之物,上書 :
皇清誥授 光祿大夫督辦全臺撫墾 大臣侍郎銜太樸正卿 林府時甫公之佳城
其旁尚有林维源曾祖父林應寅墓、林维源側室黄氏墓、
以及胞兄林维讓之妻楊氏墓。
是板橋林本源家族在原鄉的家族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