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地處九龍江西溪北岸,自唐代以来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

现存老城區面積约0.86平方公里,仍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風貌

和以河為城、以橋為門的建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唐貞元二年(786)漳州州治從漳浦李澳川徙至龍溪縣登高山 (今芝山) 下桂林村 (今薌城區)

據史料記載,漳州城的規模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已達三隅廿一街一巷,至清乾隆二年增加

為城內廿七條街道、城外一條五裡長的東門街(今新華東路)

 


 

至清中期,沿九龍江西溪邊自西往東形成了洋老洲、新橋、浦頭、草寮尾等

一系列碼頭,水路航運發達便利。

 

 

 

 

民國七年(1918),陳炯明奉孫中山先生之命興師援閩,主政漳州並建立閩南護法區。

次年4月起歷時一年半,由周醒南主持進行了拆城牆、拓街道、辟公園、筑堤岸、建碼頭、

修新橋、開公路等市政建設,使漳州城邁入了現代城市的門檻。

 

 

當時共有35條街道進行了拓寬取直、鋪設路面,

改造的同時,沿街兩側建筑同步改造成二至三層的樓房,延安南路、香港路、

新華東路等還建成了騎樓式竹篙厝。

 


 

騎樓式竹篙厝,也正是漳州歷史街區的一大特色………

漳州古城位於市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主要包括香港路、台灣路、始興北路(府埕)、

始興南路、芳華橫路、芳華南路、修文西路、龍眼營路、博愛西路及青年路東側、延安南路

西側等傳統街巷。

 

 

 

 

 

 

在台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內,共有漳州石牌坊、漳州文廟2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七星池、侍王府、府衙舊址、嘉濟廟碑、博愛碑、王升祠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楊騷故居、天益壽、中山公園紀念亭、龍柱亭、博愛碑、半邊石牌坊等6處文物點。

 

此外,還有「小姐樓」、五星聚奎坊、漳南道巷5號等多處歷史建築。

 

 

香港路古稱南市街,唐代就形成,是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城市的中軸線,

香港路 歷史街區北段,從修文路到臺灣路之間,保留有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歷史風貌建築,

老街區兩邊是典型的閩南騎樓,還有很多老字型大小的牌匾,

青石板路面,更是別具風格 ………

 



 

雙門頂兩座石牌坊

為「尚書、探花」坊和「三世宰貳、兩京敭歷」坊,

均為南北向,建於明萬曆年間,兩坊間相距28.5米。

 

更是香港路上的重要地標。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