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早於一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二十五年(-222),列入秦中央版圖,屬閩中郡。

漢代,以梁山(今地名)為界,分屬南越、閩越,延至隋開皇十二年(592)歸於一統。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閩南發生叛亂,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父子奉命平亂。

此時,他們率領河南光、申、蔡三州7000多名將士入漳,連同隨軍眷屬,帶來中原文化。

唐垂拱二年(686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

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

迄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

 

1951年,析龍溪縣城關設縣級漳州市。

 

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

1985年,龍溪地區改設地級漳州市,原縣級漳州市改設薌城區。

所謂的薌城,即原漳州市舊城區一帶。

漳州的第一晚入住中山公園旁的酒店,

旁邊即是明清一條街的入口,

從窗外即能俯瞰者個舊城區;從另一個方向則能眺望遠處的芝山……….


 

紫芝山,簡稱芝山,在漳州市區的西北角,是漳州的主山,

初名叫登高山,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在山上發現紫色的靈芝,認為是祥瑞的徵兆,

知府徐恭上表,才賜名紫芝山。

 

 

山上的威鎮亭(後稱萬壽亭)、仰止亭和甘露亭,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間

自古以来,深得民眾喜爱,成為城區的風景名勝。

文人墨客經常登臨吟咏,留下不少優美詩文。

台灣北部士林地區有芝山岩,其名稱來源即與此有關………..

 

陽明山山下的小山丘,高度僅五十二公尺的芝山岩,亦稱為圓山仔,

早期的漳州移民覺得像故鄉漳州的芝山,因而命名為「芝山岩」。

 

 

視線所及的近處,是一間白色外牆的天主堂。

 

漳州市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建築風格為羅馬式,

是當時漳州城内最漂亮的西式建築,

也是當時閩南各府縣最大的天主教堂。

 

 

 

 

 

 

1999年漳州舊城改造全面啟動,教會方面發动教友自力更生,通過各種渠道設法

籌集了500多万元資金,于2002年底開始拆除舊堂,動工興建新教堂。

經過近两年半的施工,新堂终于在20065月落成。 

 

新落成的天主教堂正對着漳州中山公園的後門。

從公園内的小山頂上抬頭西望,新堂十分宏偉壯觀……….

教堂中央的大圆形穹顶别具一格。

 


 

一般稱之為東坂后天主堂。

附近不遠處還有一間禮拜堂,

 

 

東坂后禮拜堂位于新華西路216号,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1923年由美國歸正教會出资重建,增建牧師樓,教堂坐北向南,鋼筋混凝土结構,

水泥瓦屋面,有地下室,為新教教堂風格

 

 

 

 據《薌城區志》記載,清同治十年(1871)底,漳州堂會從石碼母會分出,

正式成立東坂後堂會,並建小禮拜堂於東坂後。兩三年後,漳州堂會日漸發達,會友增多,

舊堂無法容納,於同治十三年(1874),在今址興建大禮拜堂。

禮拜堂曾作為閩變事件中龍汀省人民政府舊址,

19886月被列為市级文物保護單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