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是黃山市最小的一個縣,也是最古的縣之一。
黟縣北枕黃山,南望白岳,四面群山環抱,自古便享有小桃源之美譽。
黟縣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聯為一體,在歷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
黟縣境內至今仍存有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為皖南之首。
西遞、宏村、南屏、關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築村落布局嚴謹,工藝精湛,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中西遞、宏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黟縣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原稱黝縣。
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載:秦並天下置黝、歙二縣,屬障郡。
漢高祖六年(-201),黟縣屬荊國,後改屬吳國、江都國、廣陵國。
漢武帝元狩二年(-121)置丹陽郡,隸屬揚州,黝縣屬丹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將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
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置新都郡,從此改黝字為黟。
晉滅吳,新部郡更名新安郡。黟縣屬新安郡。
隋朝改郡為州,開皇九年(589)黟縣並入海寧,屬婺州。十一年復置黟縣,屬宣州。
開皇十二年置歙州,州治設在黟縣,領黟、歙、海寧三縣。
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黟縣屬歙州。
由此可見,黟縣曾經是歙州的州治……….
黟縣古城,該城舊稱「縣街」,
背倚東嶽山,濱臨漳河水,四周群山環抱,清溪回流,風光毓秀。
舊城在歲月的長河中經歷千年風霜,從車水馬龍到繁華湮滅,命運幾經興衰。
古城分東西南北街,北街主要是商業街。
北街可以追溯到唐朝,隋唐時代就有的一條街。
按照中國商鋪風水學,商業街應該是南北長東西窄,南北走向是通道,
東西兩邊是店鋪,形成行走南北買東西的寓意。
北街就是這樣的特色,適宜做商業街。
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北街還很繁華,是當時黟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當時街道是2-3米寬,街很窄,兩邊的房檐伸向街道,走在街上只能看到一線天。
在宋代古街的基礎上,對街道進行了拓展。加寬到6-7米寬,如今改造後有8-9米寬。
到了70年代,隨著時代發展,北街顯現陳舊,
70年代中期,這條街開始拆除改建新房。
橫溝原名「槐溝」,又稱「槐渠」,
始建於南梁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
是集灌溉、浣洗、防火功能於一體的水系。
千年橫溝穿城而過,已經成為黟縣縣城一特色風貌。
橫溝水渠流入城內,其走向幾乎與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於
北街民居屋下及商家店內,為城區消防和居民洗滌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古城歷經滄桑,雖各朝各代有所破壞和改造,但保存基本完好,
輪廓依稀可見,具有典型江南古城風貌。
舊城區保留著大量完整明清時期及50-80年代建築,
歷史街巷肌理清晰,文化底蘊深厚。
90年代後,隨著經濟發展,開始沿河建造新街。
新街建好後,商業中心慢慢移除北街,這條街就沒什麼店鋪,
古城中剩留的只有五六家,北街也逐漸敗落蕭條了。
1989年,被評定為「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已於2017年底改造整建,
以古城區的面貌
重新面對世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