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窯青瓷在陸羽的茶經中名列七大名窯之首,
晩唐詩人陸龜蒙也在《秘色越器》的詩中讚頌當時的青瓷釉色之美,
猶如「奪得千峰翠色來」。
「秘色」用於青瓷中的精選精品,在日本文學巨著《源氏物語》中也有相應記述。
1987年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地宮的重大考古發現中,出土了14件青瓷。
其輪花缽和八棱瓶上的釉色與慈谿越州窯出土陶片相同,而且也在出土石碑中發現了「秘色瓷」文字。
這說明早在唐代就已有「秘色越器」的稱呼…….
唐代陸羽的《茶經》一書中,就品質優良的茶器用瓷,列舉了唐代七大瓷窯:
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壽州、洪州、邢州。
上述七大名窯中,除鼎州窯的窯址尚不明外,其餘六個都大致得到了確認。
其中邢州窯為北方的白瓷窯,從北朝開始延續至五代十國。
其餘五窯都在南方,均以燒制青瓷為主。
婺州窯在浙江東陽市,岳州窯在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壽州窯在安徽省淮南市,
洪州窯在江西省豐城市曲江鎮。
除婺州窯一直延續到北宋外,其餘各窯都在唐末到五代時期衰落。
唐·陸羽《茶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爲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氷,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晉杜育《荈賦》所謂︰
『器擇陶簡,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捲,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
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越州窯亦稱越窯,代表了中國當時青瓷生產的最高水平,
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慈谿、上虞、餘姚、鎮海、黃岩、紹興、湖州等地,
以慈谿上林湖及附近的上岙湖、白洋湖為中心,
上述各地生產出的青瓷統稱為越州窯青瓷。
唐、五代、宋時期瓷器生產的特點是「南青北白」,
即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著稱於世,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馳名中外。
越窯是浙江紹興的,在南方,主產青瓷;
刑窯是河北邢州的,在北方,主產白瓷。
所以稱南(越)青北(邢)白。
皮日休《茶甌》詩曰:「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調音律官郭道源「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
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于方響。」
唐代邢窯製作之精、燒製之堅,時人皆認為與越窯並駕齊驅。
陸羽在《茶經》中稱越窯「類玉類冰、賞心悅目」,
並將其列為眾名窯之首 , 也正是在陸羽之後的幾十年出現「秘色瓷」的概念。
晚唐後的「秘色瓷」,其胎質細膩緻密、釉質溫潤純凈、紋飾秀麗精美、器型雅致規整。
胎類冰、釉似玉、色青綠,胎釉結合緊密,少有開片。
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廣受人們喜歡並作為貢品為皇家使用。
從古至今,秘色瓷的釉色最受人矚目。
「秘色」究竟是何種顏色 ?
晚唐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寫道 :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五代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中讚美道 :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
由此看來,秘色瓷的釉色,首先從當時兩位詩人的描述中,
「秘色」不是單一顏色,而如秋天的「千峰翠色」和春天的「捩翠融青」;
其次從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看,其釉色是碧綠、青綠和翠綠色調,
有的綠中含青,有的綠中含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
碧綠、青綠和翠綠的釉色是具備
「秘色瓷」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