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是以浙江省龍泉市古代窯址為核心、分支廣布週邊、
影響遍及華東、中南及西南的瓷窯系統。
一般認為龍泉窯的鼎盛時期在南宋……….
由於融合南北技術優點,提高燒製溫度,成品瓷化程度高,在技術層面達到了現代學術
認定的瓷器要求;同時改進釉料配方,創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前所未見的品種,被歷來藏家激賞,
列入宋代名窯。
此後龍泉窯幾經興衰,不絕如縷,延續至今。
其產品以青瓷為主,歷代依據當時的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發揮青瓷多變的特性,
衍生出眾多品種,相互之間差別很大,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青瓷產地。
龍泉青瓷主流為厚釉、無開片,胎體澄淨,紫骨鐵足。
龍泉青瓷是產於龍泉窯的青色釉瓷器,
有哥窯和弟窯之分。
南宋初處州府龍泉縣琉田市建立的瓷窯,其中章生一在龍泉琉田創建的瓷窯叫哥窯,
這種胎質細密潔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代表,花紋裝飾上出現了堆塑和貼花;
一般稱龍泉窯皆指此。
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龍泉琉田創建的瓷窯叫弟窯,
也稱為章龍泉窯、章窯。
哥窯特點是黑胎厚釉,瓷器釉面布滿裂紋,呈現金絲鐵線、紫口鐵足的特征。
由於窯溫不易控制,優等青瓷極難得,往往成爲帝王將相專用;
弟窯的特點則是白胎厚釉,外形光潔不開片。
弟窯瓷品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賞之讓人心情暢然。
在宋、元時,出口到外國的龍泉青瓷大多是弟窯產品………
元代龍泉青瓷大量運銷海外,瓷窯範圍擴大至麗水、永嘉等地;
明代仍然繼續燒造,清代中期以後衰落。
龍泉窯古瓷窯1960年曾加發掘,現已發現300多個窯址,依龍泉山而建,
其中以大窯地區最多,大窯龍泉窯古瓷窯址於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3月,龍泉窯遺址被評選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重大發現。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
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黄色或黄褐色。
歷代被稱爲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
青瓷的色調是由胎釉的鐵含量和釉層厚薄以及燒成氣氛和窯位等工藝決定的。
用複雜的工序燒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層厚潤,可與翠玉媲美,
人們常用千峰翠色來形容青瓷釉色之美。
這種美麗的青瓷釉,在藝術上對美化瓷器的作用,
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