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和平島南方的正濱漁港,1934年由日本人創建,由於設施完善、位置優越,
因此迅速帶動基隆地區的漁業發展,成為台灣第一大港,大小漁船進出頻仍,船隻大多為50噸以上,
以遠洋拖網與延繩釣漁船為主,後來又肩負金瓜石礦業輸出的任務,盛極一時。
然而囿於原本的腹地有限,當船隻的噸位與數量隨著時代進展越來越龐大,
正濱漁港水位及空間均已不堪負荷,後來遂將大部分的吞吐量轉往八斗子漁港。
現在雖已無大小漁船進出不斷的盛況,但轉型成為以休閒懷舊為主的觀光碼頭後,
除了適合親子闔家散步休憩、品嚐古早味漁港美食。
和平橋,,原名「基隆橋」,建於昭和9年(1934) ,
二次大戰期間,曾遭美軍轟炸而部份受損, 戰後重修,更名為「和平橋」。
現有的橋樑是2005年改建的,已非當年的古橋。
過了和平橋,右轉「和一路」。
這條巷道緊臨八尺門水道,左側一整排店家是「和平島觀光漁市」,
右側沿岸則設有步道,沿岸設有簡易的遊艇及漁船碼頭。
1626年,西班牙人就是從這附近登陸基隆社寮島,在島上建立「聖薩爾瓦多城」。
西班牙以基隆社寮島為政治中心, 統治基隆、淡水、噶瑪蘭及台北盆地等地。
約400年前,社寮島就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港口, 來
自日本及中國的商船來此進行貨物買賣。
1642年,荷蘭人從大員(台南)出發的北征艦隊,在八尺門這裡的海岸登陸,
經過兩天的戰鬥, 荷軍攻下附近山頭,取得制高點,迫使西班牙守軍豎旗投降,
而結束在北台灣16年的殖民統治。
和平橋頭,也因此 豎立了一塊「福爾摩沙古戰場」的解說牌,
敘述這一段歷史往事……..
歷經清朝、日治到現代的百年漁港,在還沒有現今的基隆港時,
人們口中的「基隆港」其實指的就是正濱漁港,
是一座擁有豐富人文歷史的漁港。
近期更在基隆市政府推動的「懷舊港灣色彩塗佈計畫」下,將臨港的15棟建築物立面
加上彩繪,接近傍晚時分,天空抹上神秘的藍紫色,建築物與燈光一同映照在水面上時,
就會構成一幅七彩繽紛的景象,讓人難忘,
也讓傳統漁港瞬間因為夢幻色彩變身
IG 與FB 打卡熱點…….
然而,
個人還是比較懷念之前
素雅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