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196.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八里扼制淡水河河口南岸,背依之觀音山和對岸的大屯山都是極佳的航途指標,

加上八里是南崁至台北盆地中唯一有較寬之沖積平原的地區,可追溯至七千年前之大坌坑文化,

引領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

從今日大坌坑、十三行、訊塘埔、長道舊社等遺址的考古發崛中,

可看到豐富的文化遺留……..

DSC05194.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16836月施琅攻台,台灣開始進入清領時期。

然而早期發展的重點多在南部,至清康熙48年(1709) 始有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

陳憲伯、戴天樞等,組陳賴章墾號開墾大佳臘。

東起雷厘、秀朗,西至八里坌、干脰外(關渡),南到興直山腳,北至大浪泵溝(大龍峒)

 DSC05199.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清朝雖有班兵半年輪戊之列,但形同虛設,加上清朝吏治腐敗,流民徒涉、盜匪猖行,

尤其康熙五十年(1711)劉卻、鄭盡心之亂,促使清廷將守備移彰化由佳里與置淡水分防

千總於八里,此為北台灣駐兵之始,八里成了管轄大甲以北的軍事重鎮,

加上八里又是墾民北上入台北盆地之要衝,因此人煙漸至,

康熙57年(1718) 又置淡水營守備駐防八里坌,八里遂興。

DSC05200.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雍正10年(1732) 移福建臺灣淡水同知駐竹塹,改陞淡水營都司,添設八里坌巡檢,

首任巡檢是魯浩,轄下包括整個大台北以及基隆一帶。

DSC05200.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由於雍、乾年間移民大量湧至台北,兩岸對渡頻繁,

由於八里係「販洋要路」、「北路門戶」,遂繼鹿耳門、鹿港之後,

乾隆55年(1790) 正式升格為正口,與蚶江、五虎門對渡。

口岸的設置,加上米穀及班兵的配運,短期間內的榮景,

只是港道淤塞,終於迫使八里淡出歷史舞台。

DSC05196.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在嘉慶、道光年間,

航運與港口機能漸被北岸的滬尾(今淡水)所取代。

八里有米倉一地名,相傳清代曾設穀米倉庫於此,故名之。

為清初八里坌莊地區之一。因地當往淡水(滬尾)渡口,日漸興盛,又別曰渡船頭莊。

道光以降,渡口淤淺,乃漸衰微。

DSC05197.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DSC05198.JPG - 八里  龍形  張忠信墓

龍形舊稱獅尾村,以地居獅頭山尾部得名。亦為昔日蛇子形莊地區。

乾隆初年,趙、謝二姓開闢。

以地勢如蛇形,故名。亦清初八里莊地區之一。

此墓位於龍形前往觀音山區道路旁,

規模不大,

墓碑上刻有同治甲子年重修的字樣,

可見其歷史久遠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