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於蘭陽地區三十六社中之加禮宛社、婆羅辛子宛社、流流社、里德幹社、掃笏等五社。
至乾隆33年(1768),福建人林漢生率眾抵此墾荒,是為閩人開發此一地區之先鋒,至嘉慶十五年(1810年)
本地已略具村莊之規模,而先民墾地拓荒時,採結首制,
待土地墾成後,由第五個結首獲得之地,因而稱之為「五結」。
五結鄉全境為平地,位於蘭陽溪的右岸,亦為冬山河的出海口。
位於河川下游與海岸的交界處,低窪的五結鄉早年每逢颱風、豪雨,總會造成一片水鄉澤國的景象;
後來縣府開始整治冬山河後,即少再出現昔日的不堪景色……..
因為臨海的低地特性,除了五十二甲水鳥保護區為一濕地以外,
鄉內有多處漁塭,養殖草蝦、淡水魚等;
利澤簡地區於早期更是河港,後因泥沙淤積才形成陸地。
西北側的二結,則是因工業而興盛的聚落……..
漳州人將開發之地冠以「結」字,也是墾民最早集中居住的地方;
二則為開墾的區段,二結應是第二區段的墾荒地。
大二結地區原為蘭陽溪溪埔地,清乾隆年間已有漢人入墾,並漸漸形成聚落,並設有渡口,
為溝通蘭陽平原南、北的交通要道。
本區原為稻田墾作,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兼併宜蘭製糖會社,
將原民壯圍堡七張庄的糖廠遷至二結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在此不斷擴建,不僅從事紅糖製造,
也製造砂糖,同時設立肥料工廠,供應蔗農甘蔗用肥。
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如此大手筆的建設,不僅帶動此區的經濟繁榮,
也徹底的改變當地的地景,甘蔗成了本區主要的作物。
大正7年(1918)12月甚至於糖廠南方興建紙廠,利用蔗渣造紙,
可謂物盡其用……….
大正14年(1925),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因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資金調度困難宣告破產,
大正16年(1927)由昭和製糖株式會社取代,直到昭和9年(1934)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合併,
昭和17年(1942)再度因經營不善而宣布關廠,
糖廠的機器設備全部運往海南島,船隻卻在半路遭盟軍飛機轟炸而全部沉落海中。
至此,製糖事業正式在二結地區結束,農田也恢復稻米的墾植。
農村漸漸恢復原貌,僅剩當時的蔗渣製紙廠,即中興紙業第二紙廠繼續營業,
但隨著環境變遷、經濟結構的改變,如今也面臨關廠的問題。
宜蘭製紙產業始於日治時期,從甘蔗廢渣回收利用製漿技術,
到運用化學工業製造白紙,是台灣紙業發展的重要邁進;
而中興紙業的歷史見證紙業發展與臺灣民主化的過程。
其產業發展、廠區空間結構、建築特色,
有著無可取代之歷史地位與存續價值。
這正是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