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支流的聚落三塊厝位於今自立路橋、運河、愛河、九如三路之間。
清朝鳳山縣采訪冊上登錄的古街市有:「… 三塊街,在大竹里,縣西十里,逐日為市」。
三塊街即三塊厝,三塊厝名字源由乃因從明鄭時期即有王、鄭、蔡家族隨軍隊在愛河中游龍水港開墾,
後沿河而下,南遷到愛河下游支流三塊厝溪與鹽埕港交界處墾殖定居,稱之為三塊厝。
這也是後來高雄三民區的主要轄區………
三塊厝人自昔即非常注重文教事業,學風鼎盛,文采斐然。
清時三塊厝即設有社學三處。
大正十年(1921)在三塊厝溪北岸設立高雄第三公學校,1936年改名旭公學校,
即今之三民國小。
大正十一年(1922)奉准設立州立高雄中學校。
據說當時包括屏東、鳳山、旗津各地競相爭取,最後決定的因素竟是因當時三塊厝絕少病虐之症。
因而在激烈的競爭當中,高雄州最高學府決定設立在三塊厝庄。
高雄高級中學,簡稱高雄中學、雄中,舊稱省高中,坐落在高雄市三民區。
地理位置上鄰近高雄火車站、三塊厝車站以及愛河。
高雄中學的前身為「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
是在日治時期由高雄州政府主導下所創立的中學校。
之後在1944年時因應第二所州立中學的設立,而改命名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學校」。
日治時期高雄中學為五年制中學校,但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趨於劣勢,
一度將年級從五年級制改為四年級制度。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改名為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
1947年時,與「臺灣省立高雄第二中學」合併,並共同歸於台灣省教育廳所管轄。
到了1979年隨著高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改隸為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至今,
高雄中學的校務行政也改由高雄市教育局所管轄。
1922年4月1日,當時任職台灣總督的田健治郎頒布了第二次《台灣教育令》,
要求中學以上實施日台共學制度,並依之前的《臺灣公立高等普通學校規則》開始積極籌劃
設立全台第一所州立中學校。
原先該所中學校是預定於屏東的預定地建造,
然而因預定地發生了嚴重火災之故,而改遷到高雄所屬的三塊厝。
4月1日,高雄中學校正式創校啟用,並定名為「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簡稱「高中」。
學生來源主要招收小學校、公學校的畢業生。
1944年4月,高雄州於左營增設第二中學,
而原來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則改名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學校」,
簡稱「高雄一中」。
雄中校園內有部分教學或行政建築
屬於日治時期所的歷史遺跡。由於建築優美,
假日時亦常吸引遊客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