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191707.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

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1825) 715日動工改建的

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1722)間 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P8191697.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P8191711.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

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

康熙60(1721)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隔年(1722),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

並且在不違背清政府不築城政策之下,而興築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

伊能嘉矩認為是由南路營參將陳倫炯設計修築。


P8191698.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P8191699.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雍正12(1734),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

乾隆25(1760),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

至此,第一階段的鳳山縣城已完備。

 

P8191703.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P8191704.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乾隆51(1786)11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

後來兩度攻入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

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

舊城從此沒落………..

 

P8191705.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P8191706.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P8191707.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

嘉慶5(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

嘉慶10(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進攻新城,

知縣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

 

P8191700.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P8191702.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

道光4(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

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

 

IMG_20170819_105342.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IMG_20170819_105350.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道光5(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

在方傳穟的努力下,

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1825)715日動工,道光6(1826)815日竣工。

 

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

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

 

P8191708.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縱然,道光23(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

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發現,舊城沒落蕭條,

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

 

於是,道光27(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

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

 

P8191710.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

而堅固的舊城卻快速沒落蕭條。

 

不過,也因如此,舊城卻在日治時期以後,

意外且較為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P8191709.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

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

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P8191701.JPG - 再訪  左營  舊城東門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

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

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