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釉這幾年逐漸在國際上受到重視,它與品茶的美學可說互為主體、相輔相成。
天目茶碗是源於中國宋朝的一種茶碗,深受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其釉色變化有如幽妙不可測的星空,
在光線的照射下卻能反射出炫亮的光彩,不經意間綻放其內斂而含蓄的美感。
宋朝時許多日本僧人來此修行求法,歸國時也帶回寺院內學習到的茶禮、茶儀和茶器,
因其攜回的黑釉茶碗是來自天目山中,故將帶回的茶碗稱為天目碗。
藉由茶道的盛行,當宋朝建盞傳到日本被稱為天目時,它已經跨越了地理與文化的藩籬,
變成一種普世性的美學……
天目茶碗,是源於中國宋朝的一種茶碗。
宋朝時期日本僧人至中國求法,尤其浙江臨安縣境的天目山內寺院林立,許多日本僧人來此修行。
天目山分東西兩支,高聳雄峙,相傳在兩巔峰上各有一池,左右張望,故稱天目。
日本僧人歸國時帶回寺院內學習到的茶禮、茶儀和茶器,
因其攜回的黑釉茶碗是從天目山中的寺院帶出,故將帶回的茶碗稱為天目碗。
宋朝時期朝廷、民間飲茶風氣興盛,並改以與唐朝煮茶法(水與茶同煮)不同的飲茶方式,
即點茶法(煎水不煎茶)為主的飲茶方式。
北宋中期以後,朝廷、士大夫間更流行一種由民間興起的「鬥茶」之風,並普及社會各階層,
並深深影響日本茶道的發展。
所謂的「天目茶碗」,是日本對我國宋代「黑釉瓷器」(主要指福建建窯、
江西吉州窯等生產之茶碗)的稱呼……
當時,陶藝燒製技術成熟,使得黑釉出現了多種樣式,
例如建窯的兔毫盞、油滴釉盞、曜變天目盞和鷓鴣班盞,吉州窯的木葉紋盞、玳瑁釉盞、剪紙貼花盞等紋飾。
當中以兔毫盞最為著名,在建窯遺址中出土相當多。
宋代崇文抑武,實行文人治國,雅緻、內斂、含蓄、雋永的審美情趣及理念成為一時風尚。
琴棋書畫詩酒茶被稱為文人七件寶,茶居其一。可以說,茶在宋代是國飲,極為風行,
上至帝王,延及文人,下至市井百姓,品茶鬥茶,均是行家里手。
宋代飲茶由唐代的煮茶演化為點茶,茶葉先碾成碎末,然後以茶憲擊拂成茶湯飲用,
可以說,主要的茶藝都是在茶碗、茶盞中完成。
所以茶盞、茶碗在宋代茶事中最常見,也最為講究。
同時宋人尚白茶,所以能襯托茶色的各類黑釉盞最受認可。
從歷代文獻及現今的考古資料看,宋代茶器中建窯兔毫盞最受推崇,
吉州木葉、貼花等也深得文人之愛。
說起宋代茶器,不得不提建窯;
說起建窯,又不得不提到曜變之天目三絕。
這類曜變天目可以隨著光線的變化,發出七彩寶光,華麗精美。
日本人形容為碗中宇宙,意思是一個碗裡可以看見整個星空,變化莫測,
星光閃爍,極為耀眼華美。
油滴天目的成因,其實是因為釉中含有大量鐵元素,在窯爐高溫燒造過程中,鐵的氧化物
析出在釉表面,然後在冷卻過程中形成各類圓形結晶斑點。
根據顏色的不同,可以細分金油滴及銀油滴。
其中又以銀白色的銀油滴多見其唯美。
兔毫天目有上下靈動的條理,也有倒影拂動之感,生機活現,別有情趣。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說的正是建窯中的兔毫盞 ;
蔡襄在《茶錄》中也有兔毫紫甌新,蟹眼煮清泉詩句 ; 蘇軾的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
也表了一把對於兔毫的情有獨鍾。
茶盞以青黑色最好(黑中帶藍),
有條狀兔毫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