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里在清代稱「中林庄」,屬台灣府嘉義縣打貓東下堡。
到了日治時期,則稱「中林」,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嘉義廳大林庄,而當時大埔美保甲事務所的管轄區。
光復後,稱(中林里),行政上屬嘉義縣大林鎮。
關於中林地名的由來,當地人均指出代代相傳就稱此名,並不知有何原因。
目前社區約有五百戶人家,現有人口1954人。
中林里包含了二個聚落,在中央的中林以及在里以西的樊厝。
兩個聚落都在乾隆年間就有人進來開墾、居住。
中林的聚落組成方式是由很多組血緣聚落形成的,而且都以姓為名的幾個角頭,
如吳厝、陳厝、王厝、蔡厝、張厝、林厝。
後來,又陸續有其他姓氏搬遷進來,所以現在的中林是多姓居住的情況。
穿梭在中林小巷道空間裡,可以發現有幾種不同型態的民居建築,
從傳統的民居建築「土埆厝」、「竹管厝」到現在的民居樓房建築,都共存在同一個聚落當中,
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參差在聚落空間裡,讓不同建築呈現出來高低起伏的層次感…….
社區裡最出名的古蹟屬張聯古厝。
古厝建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1912),是當時擔任保正的張聯所興建的,
當時特地禮聘大陸唐山師傅來興建,整棟古厝呈現細緻又結實的工法。
最大的特色,就是正堂裙堵中八面精細的磚雕工藝。
此磚雕作品不僅是台灣現存最佳的代表作品,也是磚雕使用於民居的少數案例。
磚雕工藝,在簡樸中驚見精巧的磚雕工藝。
按: 磚雕於北宋時形成,早期實物資料多見於墓室,用於裝飾死者的地下居室。
其後磚雕應用範圍不斷擴展,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大量應用於民居、寺廟、書院、
祠堂、牌坊等。
磚雕與木雕、石雕合稱為「建築三雕」。
古厝原建規模為單進四護龍三合院,目前僅存單進雙護龍,
張家古厝還有另外一個趣味的地方,就是以前傳統起大厝時,
有些屋主會刻意聘請工匠,進行左右(正堂、次間、護龍)的對作拼場。
這個從左、右木桁架中,
就明顯看出兩邊結構的差異性…….
這麼一幢巧奪天工的磚雕古厝,
藏身於田園合院裡,
不禁令人感到好奇與訝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