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大村是新港鄉下的一個村,為閩客族群混合的聚落,農業為主要產業,
曾為清領時期林爽文事件集結地,也是日治時期製糖產業區。
潭大村位於嘉南平原北港溪南側,原地貌包含數個埤塘,得地名為「潭子墘」。
日治時期後水潭逐漸乾涸,今日區域內農地是以濕地沼澤為基礎的黏質土壤。
今日潭大村區域於日治時期確定,約以南界月眉大排水溝及北界六腳大排水溝為範圍,
包含當時人口較不集中的聚落如:六斗仔、潭子墘、大客、大竹圍等。
目前有省台37線道路貫穿南北,
內有嘉157縣道連接大客及潭子墘聚落,通往新港市街。
清代中葉之大客庄,聚落很大,據傳人口達千餘戶商業之盛為附近之冠。
乾隆卅八年地方有志黃定茂、江鼎萬發起大客、菜公厝、潭仔墘等三部落村民寄附金一千元,
創立三官大帝廟,規模三落,宏敞而壯觀。
可見此地開發之早……..
位於大客村男的河岸旁有一規模頗具的古墓,
墓碑上記載著儒林郎蔡謙仁的名諱。
墓碑上有峰山的燈號,推想必然與北港的蔡姓有關聯。
進而在墓碑左側的裔孫名單中看到「蔡培東」的姓名,謎團一下子就被揭開。
住處古墓正是北港仕紳蔡培東的祖父塋墓。
光緒20年(1894)北港街發生火災,並波及朝天宮三川殿。
明治39年(1906)嘉義地震,朝天宮廟宇受損,幸經北港區長蔡然標、地方士紳曾席珍、
蔡培東等人倡議重修,自明治41年(1908)8月26日興工。
此次的重修,聘請陳應彬匠師主持大木工程,全部重建經費計七萬九千餘元,
至大正元年(1912)1月完工。
明治39年(1906)的嘉義梅山大地震重創新港地區,奉天宮也因此受損,廟方請來吳海桐
主持重建,直到大正六年(1917年)才完工 。
新港奉天宮現在也還留有北港仕紳蔡培東的題楹…….
大埔林觀音亭紫蓮庵,創建於清朝嘉慶6年,道光15年重修,在光緒20年因毀於烽火。
迨於昭和3年11月,有嘉義郡大林庄籐本大藏、鹽見芳四郎、吳義存、簡清碧等19人及溪口庄
江水奉三疊溪劉白、劉矮、太保庄王順記、北港街蔡培東、斗六街林清和,虎尾郡西螺街詹福壽、
新營郡鹽水街許水安、嘉義市葉鳥番等為共同發起人,重建為昭慶寺。
近百年前,喜愛結交朋友的蔡培東
贈送了大庄浩天宮一尊媽祖;聖號為蓬萊媽。
自此蔡家與浩天宮結下了深厚的淵源…….
另一方面,福建石獅市容卿地區柯蔡族人,在宗廟石碑上發現蔡慶宗與蔡培東,
分別於清道光十七年與民國十一年捐款整建宗廟的記載。
其中蔡慶宗是清代北港貢生,曾集資興建文昌祠並附設學堂,
後設聚奎閣講學,栽培無數文人;
蔡培東則是北港地區士紳,樂善好施,
當時係委託菲律賓族人代為捐款修建。
北港另有知名人士蔡培火,
據了解是同一昭穆輩分的族親,
並非同一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