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明(1872 -1937 ),字俊德,又字洪德,號雲山時隱,晚年號碩軒。
其曾祖父吳五成於咸豐年間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遷台定居於雲林縣古坑鄉崁頭厝(今永光村),
其祖父是清朝武官,曾任「千總」一職,吳克明父親吳朝宗則曾被選為「雲林大總理」,後來
由古坑遷居至斗六大潭庄。
(景謨吳公之佳城 )
吳秀才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 )參加縣學考試,考中秀才,
因之後甲午戰爭爆發,而成為清領時期末代秀才。
雖然無法繼續參加科舉的考試,但吳克明秀才仍然對於文學等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著有《道學淵源》與《碩軒詩文稿》等書。
意外的機緣,卻也讓吳克明得以展開了他輝煌的經商之路。
( 赤門桂哲學家 景箕吳公之佳城 )
日治時期時,吳克明先後擔任台南縣公議局參事、
斗六辦務署參事、斗六區長與斗六廳參事等職務。
明治四十二年(1909 ),他與台灣糖界四大名人陳中和、辜顯榮與張宏謨以及王雪農合作創辦
斗六製糖合資會社(今台糖斗六糖廠),後來於大正三年(1914 )合併至東洋製糖株式會社為
「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斗六製糖所」,
昭和二年(1927 )又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
而更名為「大日本製糖台灣支社斗六製糖所」。
昭和六年(1931 )退休後,從事農地開墾,並開闢柴里圳與外四埤圳等灌溉系統。
在其事業的全盛時期曾擁有上千公頃的土地,曾為雲林首富。
吳克明育有三子。
長子吳景箕為日本東京大學士, 光復後創辦「斗六初級中學」(今斗六高中),
並擔任該校第一任的校長,同時他也是台灣詩人,
因對於文學及詩詞的熱衷,而著有「梅鶴水雲詩存」。
次子景 徽 則為 日 本 京 都 醫 學 博 士,為光復後斗六鎮長、雲林縣第一、二屆選縣長,
任內因「土庫橋事件」入獄,後世認為遭人構陷,從此絕意政壇,遠離是非之地。
三子景謨,名古屋大學醫學博士,執業醫生,
曾在斗六鎮上開設「友于堂」醫院。
吳景箕(1902-1983),字考肅,一字鳳起,
又字維南,號鳴皐,別號鳴皐樵隱或號鳴皐山樵。
自幼從雲林進士黃紹謨學習漢文,其後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科,攻取文學士學位。
回台灣後,除經營家族事業外,亦留心風雅,曾擔任斗六雲峰吟社社長。
戰後,受推舉出任斗六初級中學校長。
辭職後,全心投入傳統詩文的創作,
晚年則致力於促進臺日文化交流。
家族墓園即位於自家宅邸南側的一片土地上,
其中又以吳克明的墓規模最大且恢弘,
前有牌坊、石燈籠以及洗石子座椅,
墓手也有著精采的石雕作品 ,
也夠資格稱得上算是
日治時期仕紳墓園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