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劃調整以後的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是由早前十二廳時期
台中廳鹿港支廳番社區與洪堀寮區的全部以及頂厝區的一小部分所組成,當時福興庄的庄役場
設在番社,位於現在的番社村。
福興庄在日治時期沒有任何一個聚落發展成為全庄的主要聚落,
現在福興鄉公所所在的聚落本來的地名是橋頭 (現在該地的村名也還是橋頭村),
昭和7年(1932)福興庄役場 ,遷到鹿港街鹿港,應該是戰後鹿港的街市發展所造成。
在決定福興庄役場落腳何處時,因合併番社區和洪堀寮區的全部以及頂厝區的一小部分 ,
雙方爭取激烈,經彰化郡守以幾何方式決定在西勢北部,但無法取得適當地點,最後由番社
潘邦治區長之女婿謝耀東捐出役場用地。
至於鄉徽兩個圈圈的標誌就代表了番社區與洪堀寮區。
秀厝村位於彰29線道,由於早期居民種植掃帚草,收成後製作掃帚為副業,
而得「掃帚厝」之名。
村內有前厝、後厝、洪堀寮等聚落。
洪堀寮早期為新生低窪地,福建同安縣洪姓移民入墾,搭寮居住而得名;
後代的洪慶興,在鹿港中山路經營布莊,成為地方望族。
然而更特別的是,
位於此間的第十三公墓內,聚集了許多頗為知名人士的墓地…….
黃德和行的黃則騫、以及黃慶源行的黃禮永等,
也埋葬在這一區內。
盛極一時的八郊,到 日治初期,因港口淤塞,貿易衰落 ,陸續倒閉。
明治年間,鹿港行郊乃僅剩泉郊、南郊、 郊、油郊、市郊、染郊等六郊。
至大正初年,米商另組織「米穀組合」,稱之為稻米郊。
其中主要的貿易商為:大和行﹝辜顯榮經營﹞、謙和行﹝米商,許氏經營﹞、
黃慶源﹝米商﹞、德和行﹝米商,黃氏經營﹞、東成行﹝材木商,李氏經營﹞、李晉和﹝麻商﹞。
黃則騫(1861-1932)字則華,號弘毅,商號黃德和,是日治時期的鹿港本地糧商,
黃德和米棧時稱「米刈騫」,與辜顯榮、黃禮勇等同為鹿港著名的地方仕紳。
清治期間曾被清廷封任官職,在日治時期曾擔任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囑託員,
以及鹿港天后宮修建的「鹿港天后宮改築總代」地方仕紳代表,
顯示其財力及地方上的影響力。
1926年成立「鹿港天后宮改築總代」,由辜顯榮、陳懷澄、陳培堯、郭振英、
黃禮永、蔡敦波、王舜年、黃則騫等為首,共九十六位地方人士組成。
黃則騫於昭和七年 (1932) 四月三日因病逝世。
莊嵩先生有兩首詩,寄題黃則騫翁墓石兩首以緬懷黃先生;
另和美道東書院的許逸漁作《過輓黃則騫先生》:
「商戰方酣日,高才竟委塵;運租成大賈,閱世作遺民。
令子箕裘紹,後昆堂構新;九京差可慰,楊樹兩家春。」
今墓手兩側保存有多則題輓,其中有不少是鹿港文人;
如詩梅樵、許逸漁、朱啟南、陳浚源 …….. 等。
附近有黃澤福古墓,同樣使用桃源的燈號,
推測應是黃德和家族祖上。
至於黃則秋墓,
則應是同輩份的親族。
附近有一許志良墓,依年代與昭穆看來,
應與許志湖同一輩分。
踏查過程中發現的清代古墓,
可惜墓碑有一半埋入土中,
不辨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