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鹿港民俗文物館門前至石廈街、安平巷、復興路一帶在角頭上稱之為安平鎮。
一百多年前,一場無情的大火,將當時已有76年歷史的安平鎮賜福宮焚燬,
祝融之災過後33年,賜福宮才完成重建。
賜福宮現在仍屹立在復興路32號旁的安平巷內…….
賜福宮保存二百年以上武安尊王神像一尊,該神像原是移民攜帶來台的守護神,
先由爐主輪流恭奉在家中,因王爺顯赫,地方士紳乃向信徒募捐,而於嘉慶25年(1802)建廟,
光緒16年(1890)由於年久失修,祠宇倒塌。
明治29年(1896)安平鎮遭祝融肆虐,賜福宮被焚燬。
此事在洪繻的「鹿港乘桴記」中有所記載 :
(按 : 洪繻(1867-1929),原名攀桂,字月樵,號棄生,彰化鹿港人。 光緒十七年第一名中秀才。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日,洪繻投入武裝抗爭, 台灣民主國潰敗後,潛心詩文,以詩為史,批判社會。
著有《瀛海偕亡記》、《台灣戰紀》等。)
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邱,荒涼慘目也。
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不至於市區改正,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也。
然而再經數年,則不可知之矣。滄桑時之可怖心,類如此也。
游興已終,舍桴而步 ,遠近燈火明滅;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
日治時期的昭和4年(1929)再由許廷臣、許塗、許貓江發起募捐重建。
當年由謙和公司所贈之「節重睢陽」匾仍然存在。
位於復興路與自由路路口,有一棟紅磚古厝。
門額上寫著潁川衍派字樣,算是現今鹿港街區內少數僅存的兩層古厝…….
「潁川堂」即陳氏之郡號,應陳氏堂號中最顯赫之一支,起源於東漢陳太丘的故事。
潁川在今河南許州(許昌)陳州、汝寧、汝州、陽武(陽翟)及禹縣、召陵(郾城)等處。
潁川始祖陳寔,字仲弓,生于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103),卒於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
其故里在今河南省發葛縣城東古橋公東故村,初為縣吏都亭刺佐,而後一再被拔擢,桓帝時為太丘長。
靈帝初,大將軍竇武選為掾屬。後來因朝廷發生「黨錮之禍」,他自請入獄,年七十遇赦,
而後朝廷每遇三公出缺時必召之,陳寔都不受而退隱故里。
太丘長居鄉閭,平心率物,鄉人有爭訟,則求他調停判正,村民無不心悅誠服。
享壽八十有四,卒時會葬者三萬餘人,追諡文範先生。
南朝陳文帝於天嘉五年(564 ),追封爲康樂侯,
陳宣帝於太建元年(569 ),加封爲潁川侯。
故後代陳氏奉太丘長為「潁川始祖」,此為「潁川堂」之由來,
歷來有「潁川陳氏」的世稱,
一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