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頭斜陽,曾為彰化八景之一,如經夕陽依舊,而漁村景致不復存在。
鹿港的「北頭」,指東石、郭厝、玉順、新宮 四里。
「北頭」名稱的來源,是區內民眾的信 仰中心奉天宮蘇府王爺劉綎,
傳說在明時 ,蘇府王爺下凡為泉州新安鳳頭北人,因此由奉天宮擴展的區域,稱之為「北頭」。
北頭漁村位於鹿港媽祖廟旁,由東石、郭厝、玉順、新宮四里所形成的小型聚落,
早期人們以捕撈魚貨和種蚵為持生計。傳統聚落搭起一間間小巧格局的房屋,道路也因防止海邊強風
而設計成曲折小巷。
在地老居民憶道,若非本地居民,就算能輕易走得進去,也很難走得出來。
在都市計畫後,把原本如蜘蛛網的小巷切割成一塊塊零碎,而後彰化濱海工業區的造地填海,
讓原本以海為生的漁村子弟收起漁網,漁村榮景也逐漸凋零…….
咸豐年間,鹿港港口因受濁水、大甲兩溪流沙的堆積,
而由一個大好的良港,變成連綿百里的海灘,
北頭一帶的漁民從此以採殖牡蠣、蛤蜊為生,在萬頃沙灘上,插竹編籬,
形成所謂的「蠔圃」。
「東石」係晉江縣東石黃姓移民所建村莊,過去居民以漁撈為業。
道光後因濁水溪的氾濫,海岸線西移,改以養殖牡堆與從事水稻生產為業。
「郭厝」則為惠安縣郭姓移民的血緣聚落,居民多數從事牡蝙養殖業。
據歷史記載,
阿拉伯(或波斯)裔伊本庫斯德廣貢亦在元朝任官,到泉州監督糧食運送時
遇到兵變,因而滯留下來,其子孫漢化後姓「郭」,隱居惠安一帶,
形成白奇郭姓家族。
從惠安移民來鹿港的郭姓家族,考証確是阿拉伯人的後代,
據載,鹿港在雍正三年(1725)間還保有清真寺一座及供禮拜沐浴的水井,由郭姓宗親會管理,
隨著後代子孫信仰的改變,該清真寺已變身成為「保安宮」。
但鹿港郭姓宗親之間,仍保留祭祖時不用豬肉,服喪期間不食豬肉的習俗,
是唯一可見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習俗。
郭厝保安宮主祀廣澤尊王及忠武王郭子儀。
宮前的六根柱子更代表郭姓後代的六房子孫,
宮裡的廣澤尊王神像年代久遠,且為特殊的黑面廣澤尊王。
而郭子儀神像歷史也已有百餘年,
為台灣少見的忠武王神像。
果不其然,郭厝巷內蜿蜒曲折,
當中還隱藏著一些
頗有特色的民居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