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慈諴宮,又稱士林媽祖廟,舊稱芝蘭街天后宮,位於士林大南路夜市之內,
主祀天上聖母,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目前是市定古蹟。
慈諴宮肇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當時舊址是在今天的文林路731號附近,
清同治三年(1864)才在今址重建。
乾隆年間士林漳州人的信仰中心是供奉開漳聖王的芝山巖惠濟宮,
後來因為惠濟宮離市街較遠,嘉慶元年(1796)業戶何錦堂捐地建「芝蘭街天后宮」(即慈諴宮),
成為士林漳州人的媽祖信仰中心。
然而在咸豐年間的漳泉械鬥中,芝蘭街(舊街)遭到焚燬;
日後該廟異地重建,並更名為慈諴宮,成為新街的重要信仰中心……….
慈諴宮興建年代久遠,雖興修多次,留有多處古意。
宮內內殿木結構部份具有對場作,建廟之初延請兩派大陸工匠,互為競爭,
因此精巧的木雕工藝是參訪時可以留意的特點。
另外,其宮內前殿為五開間的建築樣式結構,符合主神帝后級的神格,
四面牆面有多處雕刻,其石刻工法相當精美,多數為日治時期重修時所安置,
可從落款年代為昭和得知,惟多數被人以水泥塗去。
慈誠宮的前身為業主何錦堂獻地所建的廟,當時稱為天后宮。
咸豐9年(1859) ,發生漳、泉械鬥,芝蘭街也遭波及火焚,天后宮亦付之一炬。
舊街慘遭焚毀後,縉紳潘永清力主遷地另建新街,得到大多數街民的贊同,
於是選擇在下樹林處建設新街,即今日的士林新街。
同時在街區中央規劃為廟址,即現今慈諴宮所在地。
第一進的三川殿的屋頂,是以歇山重簷式的翹脊屋頂,
亦即俗稱的「太子樓」形式,正殿中門的單蟠龍八角柱為光緒年間所造,
左右麒麟堵則是1828年的作品。
門上的彩繪宮娥及門神尉遲宮、秦淑寶,畫工相當的精細,
是近代重要的匠師陳玉峰的作品。
今日之廟地即潘永清所獻,潘宅也就位於廟前不遠之處………
光緒6年(1880) 重建之時,以書經「諴於小民」,取媽祖慈悲、助民融洽之意,
命名為慈諴宮。
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由於年代久遠且受到風雨侵蝕,廟宇有老舊損壞的跡象,
因此由重建委員會委員長潘光楷(1890-?)、主任委員何炳奎(1857-1938)等人發起重建,
此次工程浩大歷經10年完工,如今慈諴宮廟貌即為此次改建而成,
廟體型制美輪美奐,裝飾藝術細緻精巧。
民國74年(1985)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3級古蹟,
後於1997年文化資產法修訂之後變更為市定古蹟。
農曆7月23日至25日廟裡會舉辦中元普渡法會,
25日為士林街的大型普渡,
稱之為「眾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