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寺位在台中市大里區,建築外觀沒有宗教寺廟慣有的宮殿式歇山屋頂、雕梁畫棟琉璃瓦等裝飾,
而以不假雕琢修飾的清水模為建築語彙,堅守返璞歸真的無華質樸。
入圍2009年「台灣建築獎」、榮獲2011年「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賞」的菩薩寺,
是提倡「人天共好」、「節氣建築」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最多人喜愛和回訪的經典作品之一。
建築師以清水模的質樸、木頭的溫潤,樹蔭、光影、流水的共生,
設計完成了這座「回應晨昏、回應四季、回應整個時代的殘存」,
讓五感敞開,讓「心」有所感的體驗綠建築。
粗獷的清水模量體,與滿牆的綠意,是菩薩寺予人的第一印象,
利用簡潔的現代建築形式超脫傳統佛寺的建築語彙,適切地融入都市街屋景觀中,不顯突兀。
使用一般建築模板製作的清水模呈現不過度修飾的樸拙感,
對應著創寺思維的初衷……
在菩薩寺的室內外,隨處都能感受到自然。
外牆天光能自然灑下,風和聲音也能在室內空間四處流動。
推開雙掩的木門,以此為始的路徑便是「求道之路」,是菩薩寺設計的核心概念,
利用建築規劃的佈局,無論是迴旋或是垂直動線的移動,
皆詮釋著求道過程裡的層層心境。
身處都市街屋中,菩薩寺就是一個以環境弘法,
藉由建築有象的具體呈現,與所處的環境相容,與自然共同運作,
相應在都市中的心靈居所,
任何人都能在此讓心感覺到寧靜的存在。
樓梯結構向屋外伸出,沒有雨遮,人隨著梯階走出室外,又返回室內,
身體的感受呼應著心境的轉折變化,也同時與自然天候的晴雨脈動相繫。
二樓大殿的菩薩背後是一整面的玻璃窗,
以老榆樹的枝枒、天光和鄰居的白牆為背景,
在晨昏四季變換中,
領略天與人的生命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