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建築群,見證了台中市建造現代化生活用水系統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吸睛的上水塔完工於1916年,建物有3層樓高,是當時鄰近最高的建物。
全棟鋼筋水泥造在當時相當少見,立面有高大盲拱、柱頭、窗框、線版、拱心石等裝飾,屬簡化的西方古典,
在那個崇尚古典裝飾的潮流裡,算是相當前衛進步的。
此外,有巨大圓形氣窗的第一唧筒室、呈現八角樓造型的第二唧筒室及水質檢驗所等建築,
都能讓人對台中生命的源頭有更深刻的認識。
整個「東勢子庄」除了這些公共場所外,其餘多為民宅;
演變至今,「東勢子」一詞逐漸專指位處於雙十路、精武路、進德北路及力行路之間的集村區塊。
區內各式民宅有機的錯落分布,房舍之間夾著大樹,空曠處則為菜園、花園及寬廣的草坪,
而羊腸小徑阡陌交錯,部分巷弄過於狹小,消防車輛難以進入。
四十多年未曾開發,東勢子區位內名列農業局公告的保護老樹繁多,
樹種多半為正榕、樟樹、龍眼、朴樹等民居常見樹種,
單單昔日舊庄範圍內的受保護老樹就超過上百棵,占整個舊台中市四分之一以上的數量。
百年建築「東勢子勝昌堂」因正身保留傳統草屋頂、大門入口洗石子作工精美,
左護龍山牆面穿瓦衫,具稀少、建築史、技術史價值,曾一度面臨拆除,歷經五年文資審議,
終於登錄為歷史建築,文資處今公佈已於去年12月公告。
東勢子勝昌堂原為一進多護龍的建築,後因道路開闢,部分護龍拆除,
但仍保留現今的建築形式,其正身保有茅草屋頂,具稀少性;護龍山牆保留土埆外掛穿瓦衫、
大門入口洗石子作工精美,院門與入口立柱雕刻完整,
具建築史、技術史價值,且能表現地域風貌及民間藝術特色,
見證東勢仔早期的建築風格及演化過程。
創建人應為清末漳洲人林長華,家族頗多聞人,
其子林清福及林清丈因熱心捐獻明治44年(1911)風水災罹災救恤金,兩年後獲賜總督府木杯及褒狀,
同時也與霧峰林家林烈堂等兩百零四位熱心人士共同捐資成立台中一中,是離台中一中最近的捐贈者。
另外,第3代林文忠是台中市第1屆東區的參議員,當選時年僅28歲;
林文忠的三男林仁卿則為台中林新醫院的創辦人。
文資處說,東勢仔勝昌堂在101年時因體二用地都市更新案,將被計畫道路開闢剷除,
為保存百年建築,市府提送文資審議委員會,
當時所有權人眾多且保存意願不高,一直未能列入文化資產,
4年後再度啟動文資程序,成立專案小組討論,
陸續提送3次台中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
終於決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