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區「體二」都更用地中,有一棟名為「梅鏡堂」的閩南式建築,
此建物為日治時期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自治運動的鄭松筠律師的舊居,
謝雪紅、林懷民等人曾寄居於此地。
體二預定地位於力行路、雙十路、精武路及進德北路間,橫跨東區及北區,面積廣達十公頃,
其中有一棟興建於1936年的「梅鏡堂」,造型典雅,為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
鄭松筠律師的舊居,他的孫兒鄭士文移居巴西多年,之前回國探親,
在市議員黃國書及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廖振富的引薦下,
和台中市文化局官員會面,當場同意由市政府將此建物指定為「歷史建築」。
日人治台之初,完成台中市區新設上水下水計畫,看中地下水位高、水源豐沛的東勢子庄一帶,
規劃為「水源地」,在區內建置唧水井、水質處理場、水質檢驗所、上下水塔等供水設施,作為
台中市的主要水源,改善了用水品質及衛生條件,
台中城區自此進入現代化供水的時代。
東勢子聚落區位內歷史建築散布、名人軼事不窮。
其中最精采的古老民宅,當屬梅鏡堂。
梅鏡堂乃日治時期梁姓屋主所興建,為單進雙護龍的合院住宅,正身前有一軒棚,
護龍有台中少見的穿瓦衫外牆,呈現魚鱗般的表情;臨路的院落門口為一洋式洗石子門柱,
做工精美,惜年久待修;
穿過門柱後由一小徑引導至合院正門,合院外有一果園,昔日栽種許多果樹,
供村裡孩子撿食,而今果樹已不復當年,但有一棵巨大的樟樹仍巍巍而立。
日治後期,謝雪紅曾居住於梅鏡堂,
戰後由飽受政治冤獄的辯護士鄭松筠購入作為隱居處所。
鄭松筠長期將此屋提供給台中一中的學子租賃寄居,也作為一中學子的課餘學習所,
此一傳統沿襲至今,嘉惠莘莘學子,像知名舞蹈家林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梅鏡堂」的建築風格屬閩南式建築,門窗造型優美,雕工細緻,
又以魚鱗瓦做成的「穿衫瓦」,外門樓則以洗石子工法,雕造巴洛克式的瓶形和柱子形柱頭,
歷經歲月考驗,仍然展現出風華和氣派。
由於鄭松筠晚年隱居,台灣學界在研究日治時期的文化、政治運動時,
對鄭松筠後半生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他在何時過世。
還好其故居完整保存,並在後代的同意下得以保留,
將可留下難能可貴的歷史遺跡….
此外,
這裡還有慶安堂、壬癸堂、福建源等老合院,
都有豐富的家族故事值得去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