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_IMG_151194108317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景薰樓組群,包含蓉鏡齋、頤圃、舊學堂、新厝等。

景薰樓,共有三落,格局宏偉,富麗堂皇,入口為雙層歇山式門樓,造型華麗獨特,

左右牆面有繪圖及詩文,以精美的石雕、剪黏、彩繪,展現出特殊的風格。

IMG_20180131_15144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IMG_20180131_15125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IMG_20180131_151241.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921大地震,霧峰林家幾被夷為平地,原本只剩下景薰樓的入口僅供後人憑弔。

長久以來,陸續有所修建,已逐漸回復其昔日之風貌…..

IMG_20180131_15113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IMG_20180131_15114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當初由於櫟社以及萊園的存在,霧峰林家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中心,文人雅士匯集,

如連雅堂、林幼春、胡南溟、梁啟超等,都是座上貴賓。

因此以往的景薰樓,處處都是文人墨寶,傅鶴亭(錫祺)、陳槐庭(懷澄)、莊伊若(嵩)、

王石鵬、林幼春幾位台灣著名的文人都在景薰樓留有大作。

只可惜在921地的摧殘之下,多數已化為塵土。

P101851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1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11.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01.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16代林甲寅是揭開林家歷史的核心人物……

 

阿罩霧曾經是泰雅族的出沒範圍,也是族群械鬥的重鎮。

但身為次子的林甲寅頗具經營頭腦,他以小販為起步,逐漸累積資金,購地拓墾、開發山林,

獲利頗豐,奠定林家富甲一方的經濟基礎。

 

P1018500.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49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49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493.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霧峰林家,祖籍福建省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清乾隆十二年(1747),埔坪林姓有個17歲的小伙子叫林石,隨族親一起渡台,

在彰化府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一帶)創業肇基,務農。

在林石的努力之下,慢慢的,家道富裕起來。

 

P101849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497.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49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49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49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IMG_20180131_15131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IMG_20180131_15130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IMG_20180131_15132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大里杙是漳州人開發的聚落。1786年林爽文起義被清政府鎮壓后,大里杙林姓尤其遭殃。

林石被俘病死獄中,日產充公,林家的家業也因而中衰。

 

P1018523.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2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2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52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520.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51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2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51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林石的長媳黃端娘攜子林瓊瑤、林甲寅自大里杙遷至阿罩霧莊(今霧峰)。

林石的兒子林遜,及林遜的二個兒子,瓊瑤、甲寅,可以說是家道微衰的時期。

 

之後,由於林甲寅的撫番有方,長于經商,又入內山伐木燒炭,

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土地經營困此卓有成效。

 

FB_IMG_148210310338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IMG_20180131_15111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IMG_20180131_15120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51194108760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FB_IMG_1482103075587.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48210307124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几年間林家在近山頂竹圍一帶,擁地二百多甲,雇請了佃戶耕種,年收谷四千余石。

為紀念林甲寅開發頂竹圍,後人甚至將這個地方改名甲寅村。

 

林家的拓墾事業繼續發展,到林甲寅的子、孫輩,擴張到阿罩霧圳和烏溪以北地區,

又以專營樟腦而獲暴利,成為聞名全台的巨富。

P1018503.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13.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0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0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0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10.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51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0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P1018510.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1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17.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0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17(1837),林甲寅分產,長子林定邦分配到「草厝」,俗稱為大房「下厝」,

次子林奠國分配到「草房」(蓉鏡齋),俗稱為大二房「頂厝」。

 

P1018507.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頂厝」共有三落,兩旁均建有護龍與外護。

 

「景薰樓」,又稱為太子樓,據說該樓之內構造非常精緻美觀,古色古香,

廳堂內懸掛有林奠國畫像及段祺瑞所題字聯。

可惜,太子樓在921地震中全毀拆除,如今片甲不存…….

FB_IMG_148210309454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511941105393.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FB_IMG_1482103105601.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511941110060.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FB_IMG_148210308347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48210308091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在正廳的門上,懸有金碧輝煌 的木匾一方,上書「文魁」二字,

是林文欽於光緒十九年中式舉人所立。

 

 頂厝各建築物之間,均有小巷道以便通行,兩旁築有大牆,用以防禦火災之蔓延。

日治時期,本省社會運動先驅—林獻堂即居住於此。

 

FB_IMG_148210306722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48210306451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FB_IMG_148210306167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第二進照片為網路有人臉書分享 )

 

18641866年間,由林奠國及林文鳳開始建造頂厝,

1867年完成第一落內外護龍、正身及景薰樓門樓;1883年林文鳳續建第二落正身與護龍;

 

IMG_20180131_152011.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之後林文欽再接續建築第三落正身與護龍,

即後樓的部分,採背側土埆壁、正面出步起的雙層閣樓( 所謂的太子樓) 作法。

另有垂花門銜接穿心廊之獨立廊院,是全區中最具特色的建築

 

P1018553.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56.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1915年臺中大地震,景薰樓群組受創不輕,

193011月重修,此時期的修建即受日式建築風格的影響。

 

可惜,太子樓在921地震中全毀拆除,

如今片甲不存…….

P1018548.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49.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5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52.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54.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頂厝系統最早的建築,當時由林奠國所築,為草屋型式,係林奠國的起居地;

1887年林文欽將草屋改為蓉鏡齋,背倚阿罩霧山,西方入口有仿孔廟之制而設的半月池或稱百龜池,

有山門設計的單一院落建築,作為私塾學堂之用。

 

P1018555.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P1018551.JPG - 霧峰  頂厝之景薰樓

 

原為林家專為家族孩童所設的學堂,在日治時期仍教授漢文及詩學。

 

亦在921地震中全毀,

不過目前已獲准進行重建當中。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