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1956年出生中國大陸黑龍江省,
在美國深造後,1990年開始任職美國密蘇里州芳邦大學藝術系,
至今27年間指導許多台灣留學生,目前多是台灣各大美術系所的院長或教授,
他教授的古典油畫技法,影響台灣寫實油畫之發展。
王勝高中畢業時18歲,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他「上山下鄉」向勞動人民學習,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他學著種玉米、種葵花,因為當時下鄉的知青都是在城裡長大的,沒栽種經驗,玉米種不好,結出的玉米
粒不飽滿,打出的玉米全是玉米皮,吃不飽。
放羊的時候,餓了就鑽葵花地,吃葵瓜子充饑。
「漸失的夢」呈現的正是王勝近年試圖透過繪畫捕捉夢裡所見、
生命中意味深長的片刻回憶,畫中可見女性、向日葵、小船等構圖元素,各有意義。
畫家說,「中國北方到處都是葵花,小時家裡後院就種著葵花田,我和哥哥們常在裡頭玩耍、捉迷藏。
北方的葵花長很大,有時花頭可以長到跟個盆那麼大。花成熟、莖彎曲了,可以像帽子一樣戴上當頭盔,
拿個繩子拴上,再拿把木劍,就像戰士一樣。」
在王勝《中箭的葵花》、《豐收之船》等油畫作品中,
畫中人都跟他的兒時記憶一樣,以葵花為帽。
本次展覽以「向日葵」主題貫穿,不但是王勝兒時在中國北方的環境景致,
也是文革期間政治真諦象徵物,在展中呈現各種狀態的向日葵,可能是模特兒頂上的頭冠、
或營造氛圍的遠景,或是猶如狂風掃蕩後的荒末田景,
在在都是他人生歷程的特寫,傳達過去心靈的創傷和美好回憶。
他的油畫如浮雕,用顏料如用陶土,有時甚至厚達1公分。
這樣的雕塑感,要到現場
才能感受那豐富飽滿的肌理厚度。
塑痕本身的獨特性,不只是解釋性,他的每個塑痕不一定都隨著形體或肌肉結構,
有時像是裝飾性的一筆,最後又進入結構裡,
王勝掌握得恰到好處………
譬如一個羅丹的老人塑像,那額頭的塑痕像神奇的一撇,
一個隨意的筆觸,完全展現了藝術家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