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272674.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石井鎮,為南安沿海重鎮,鎮政府駐地石井村,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家鄉,

1956年置石井區(包括現在水頭部分地區)1958年成立成功公社 (後改石井公社)

1961年改石井區。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改鄉,同月改石井鎮。

 

P9272661.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62.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23.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22.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石井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淳樸的海濱民俗風情。

 

宋理學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楊子山書院講學,故有理學淵源開石井讚譽 ;

明民族英雄鄭成功以收復台灣的民族赤誠感化世人 ;

 

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出海口之一的石井古津,古往今來,中外文化交流頻仍。

 

P9272663.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64.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65.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4.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境內的四海四陸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

勾勒出鰲石山、石井江、楊子山三個文物盛存、風景秀麗的名勝景區。

 

其中尤以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紀念館為中心,

以延平郡王祠、中憲第和開台聖王紀念堂等景點為輔助而創建的鰲山鄭成功文化園  ;

 

P9272669.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2.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1.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0.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並以海上視師石刻、靖海門、銃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島等文物景點為呼應,

展示了石井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史料記載,鄭成功是南安石井鄭氏第十二世孫………

 

P9272668.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66.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67.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6.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5.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3.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根據記載,石井鄭氏的祖地也在豐州。

2004年,在豐州發現了石井開基祖( 隱石公 ) 祖父之墓石,碑文上寫著有明石井始祖鄭公阡,

是鄭克爽等于康熙辛未年所立,在墓石的附近還發現了墓塋。

 

P9272679.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8.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77.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鄭克爽在《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銘》中寫道︰

先世自河南滎陽入閩,由莆居漳乃移居于泉之南安。

 

P9272711.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712.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713.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明末,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以石井港為據點,

編結船隊,多達千艘,作海外貿易。

 

清初,鄭成功屯兵金門、廈門兩島,編組東西洋船隊,航行於日本、台灣、呂宋等地,

石井港亦為其貨物集散、船隊停靠的主要港口之一。

 

P9272710.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707.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708.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至今還留下水師寨、統城樓、海上視師、國姓井等許多遺跡,

鄭成功墓也在附近水頭的覆船山下。

而設在鄭氏祠堂里的鄭成功紀念館,陳列著鄭成功的頭發、玉帶、蟒袍花繡、鞋面、手書真跡

和當年將士們用過的刀、槍、劍、矛、火藥瓶、土炮彈、養馬槽等珍貴文物,

以及大量的圖片文字資料。

 

P9272611.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12.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13.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據石井鄭氏宗族譜志記載,鄭氏一世祖五郎公隱石諱綿,字原永。

因宋靖康間避亂,兄弟散處,或居莆、居漳、居潮等。

五郎公由閩候官來泉郡之武榮,築室家居,蔔地築墳,日事耕稼業,值歲不登,厥食維艱,

聞海濱利藪,日易以給,乃因懿表相依遷楊子山下石井居焉。

 

P9272622.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P9272616.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一世祖鄭綿生山品、岱二子;鄭山品生黼,鄭岱生木式、模。

鄭黼生默,鄭木式生櫔、鏞,鄭模生衡、命。

目前石井鄭氏族人已傳至二十六代。

族裔共有三千多人,分爲四大房。

 

P9272618.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15.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17.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P9272614.JPG - 石井地區傳統民居

說明此地為鄭姓為主的聚落………

 

中憲第後方的坡地上有一些傳統民居聚集此地,

門額上寫的是靈山獻瑞吉祥語,未見其堂號,

研判應為鄭姓人家所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