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泉州港「風檣鱗集,舶計驟增」,
出現了漲海聲中萬國商一的盛況,對外貿易空前繁榮。
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登達頂峰,搿刺桐港成為「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世界大港,與埃及的亞力山大港
並駕齊驅,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與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貿易額超過廣州,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開闢了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
聚寶街正是這段輝煌歷史的真實記載……….
在聚寶街的南端,有個地方名稱叫「車橋頭」,此處是刺桐港與陸地連接的交通要道,
為方便中外商貨起卸吐納,解決運輸繁忙狀況,特架設有一橋,車可從橋上通過,故取名車橋頭。
從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經商貿易的繁榮景象。
據《宋會要》記載 : 北宋時海外貨物輸入泉州的有10多種。到了南宋,《雲麓浸鈔》載:入口貨單又增加到30多種。
這些貨物,開始時多數是供統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如香料、象牙、玳瑁、犀角、珍珠等。
隨著貿易往來的增加,生產和生活資料也源源而來,
其中有來自菲律賓的貝紗和吉貝布,來自高麗的人參、銀、銅、水銀和綾布,還有來自日本的大杉。
從泉州輸出的商品,
據《諸番志》所載,除瓷器和絲綢(包括綢、纈絹、錦緞、綾、羅)等傳統出口貨物外,品種不斷增加。
輸往加里曼丹的貨物,有米酒、粗鹽、網墜、烏鉛,輸往菲律賓等地的貨物有鐵鼎、鐵針、絹傘、藤籠等。
這些產品的輸出,深受海外各國人民的喜愛。
「金青龍、銀聚寶」,指的是古泉州城最繁華的幾條商業街,
宋元時期的聚寶街和青龍巷是城市最繁華的地方。
聚寶街位於泉州舊城區南部,北起萬壽路,南至廠口旱閘,長400米,寬l 2米,水泥路面。
街的兩旁是鳳凰樹和具有濃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築物以及帶有異國風格的建築物和教堂。
宋元時代,泉州對外貿易興盛,剌桐港對外交通貿易極其發達,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人聚集在這條街上
與華人交易各種金銀珠寶、綢緞布匹、香料藥材、茶葉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寶街。
意為匯聚四面八方的奇珍異寶……………
昔日那些來泉州做生意的番船,常順潮水由後渚港進入晉江,經鱘埔、法石、溜濱一直到順
濟橋下碼頭停泊,然後用小船把貨物經由圓通港載到車橋頭起卸、就近在聚寶街交易。
有的小船還進入五堡溪(破腹溝)到三堡,過水門關直接在市舶司的倉庫裝卸貨物。
現在,這裡遺蹟尚存,可以領略當年泉州對外貿易的概貌。
時過境遷,現如今的聚寶街一帶已經成為了民居聚集點,
12米寬的街巷依舊在,舊時的建築與繁榮卻早已時過境遷,不復當年。
昔日的河道也已與一條水溝無異………….
現如今的聚寶街一帶除了青龍巷還保留了部分民國時期建築群,
古代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遺址幾乎沒有留存,原本熱鬧的街巷成了一片居民生活區,
見證這座城市繁華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