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伊斯蘭教聖墓位於泉州市豐澤區靈山南麓,1963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明代何喬遠在《閩書卷七 方域志 靈山》所載 :
唐.武德年間(618~626),伊斯蘭教教主穆罕默德派遣門徒三賢沙謁儲、四賢我高士來泉州傳教,
卒於泉州,葬於靈山。從此泉州伊斯蘭教徒崇為聖墓,稱其山為靈山。
《泉州府志》引用此說:聖墓在靈山。靈山有默德那國二人葬焉。
相傳唐.武德中來朝,有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於此,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而靈之,名曰靈山。
後世尊稱三賢、四賢墓為聖墓。
兩墓緊鄰,東西並列,坐北朝南,墓蓋用花崗岩製造,高0.6米。
兩墓之上是1962年重建的一座石亭,四圓柱,歇山頂。
墓後北、東、西三面建有石構迴廊,長11米,進深1.04米。
廊內有石碑多通,正中石碑立於元至治二年(1322),阿拉伯文,記述三賢四賢事跡。
右側則有明永樂十五年(1417)鄭和立行香紀事碑,刻有
「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祐。」
此外還有多通清代的重修聖墓紀事碑。
兩墓並列,塔式墓蓋是花崗石雕刻而成的,佔地2平方米。
墓蓋的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裝飾,上層為截面呈圓栱狀的墓頂石,刻工簡樸無華。
墓室之西、北、東三面依山修築馬蹄形的迴廊環抱墓室,以阻擋山洪流沙的浸漫,
迴廊內保存有歷代的石碑,正中的是陰刻阿拉伯文的輝綠岩石雕琢的石碑,
是迄今在聖墓發現的最古老的碑刻,
記載了伊斯蘭曆722年時,一批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修復聖墓的史實。
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
廊內有五方碑刻,是康熙至同治年間五度重修聖墓的碑刻題記。
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
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
鄭和的行香碑,是鄭和在1417年 第五次航行聖地麥加之前,
專程至靈山拜謁二位先賢,
地方官蒲日和為之刻碑紀念。
聖墓東側曾是泉州的穆斯林公墓,其中明代陳埭丁氏回族墓群規模較大,
已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還有承天寺祖師塔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