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寺,位於奈良市雜司町,是華嚴宗大本山,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
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的。東大寺是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
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
東大寺之起源較大佛的鑄造稍早,8世紀上半葉大佛殿以東,若草山麓建立起了寺院的前身。
據《東大寺要錄》記載,天平5年(733)若草山麓創建的金鐘寺是東大寺的起源。
另有一說,據正史《續日本記》載,神亀5年(728),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皇子菩提早逝,
為此在若草山麓設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鐘寺之前身。
據載金鐘寺在8世紀中葉設有羂索堂、千手堂等,
據推測羂索堂應為現在的法華堂(又稱三月堂、本尊為不空羂索觀音)。
天平13年(741)國分寺建立之詔發布,翌天平14年(742),金鐘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為金光明寺。
大佛的鑄造則始於天平19年(747),「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於此時。
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15年(743)。
當時,都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是位於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縣甲賀市)。
此後聖武天皇短期間內屢次遷都,2年後的天平17年(745),定都平城京的同時,在現址開始了大佛的鑄造。
這是一項艱難浩大的工程…………..
大佛鑄成以後,天平勝寶4年(752)天竺(印度)出身的僧人菩提僊那主持了大佛開眼會。
大佛鑄造完成後大佛殿的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天平寶字2年(758)竣工。
歷史上,東大寺曾多次毀於火災及地震,現存遺址於1709年建造。
奈良時代的東大寺的伽藍南北方向上南大門、中門、金堂(大佛殿)、講堂直線排列,
講堂的北側的東,北,西三方向為僧房,僧房以東是食堂,南大門和中門之間左右東西有兩座七重塔,
推斷高約100公尺。周圍圍有迴廊。
天平17年(745)起工到伽藍全部完成花費了幾近40年。
大佛殿木造結構氣宇非凡、氣勢雄偉,正面寬57公尺、深50公尺、高48公尺,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
流露出威儀莊嚴神韻的佛像,使觀光客產生讚嘆崇敬之心。
寺院的特定建築群與唐代最高級的寺院規格相同,
如今在全世界同類型及同規模的建築當中唯有東大寺完整保留唐代寺院的獨特風格。
今日所見的東大寺大佛殿於1709年重建完成,
重整的工期前後達廿五年,單是鑄佛即用了八年的時間,
重建後的規模亦比被毀前縮小了三分之一。
東大寺的建築、雕刻、藝術文物
在日本美術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