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247.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鄭崇和墓位於昔日後龍竹圍子山,即今天的苗栗縣後龍鎮臺六號與臺一號省道交叉口上,

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同治六年(1867)重修。

DSC09245.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座落於後龍龍坑里,後汶公路起點和縱貫公路銜接處東北側。

該地昔稱「十班坑」,現稱「龍坑」;

所謂坑,是指山間谷地,乾隆年間尚為平埔族所有,因其頭目名「什班」,故稱為「十班坑」。

DSC09246.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9.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8.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7.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48.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0.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80.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IMG_20170404_101708.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根據「浯江鄭氏族譜世系錄」記載;

鄭崇和,字其德,號詒菴,生於乾隆二十一年

 

乾隆三十九年,鄭崇和十九歲,即隨父率族人來台拓荒闢地,起初卜居苗縣後龍,發跡後才遷到新竹。

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溪洲里。

IMG_20170404_101507.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49.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崇和公以耕讀起家,門下多碩俊達材,兼事墾務,

由於長子鄭理亭的善於經營,鄭家因而成為新竹實業翹楚。

IMG_20170404_101653.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IMG_20170404_101552.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IMG_20170404_101524.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IMG_20170404_101558.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IMG_20170404_101611.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地區,鄭崇和募勇防守後龍。

嘉慶二十年(1815)發生飢荒,又發粟平價。

嘉慶二十五年(1820)瘟疫流行,又施藥濟助,全活不少人命,對死者則捐棺助葬。

道光四年(1824),大吏運米糧赴天津,他率先響應。

此外,鄭崇和也曾在竹塹設隘防番,並且勸息閩粵械鬥。由於功在鄉梓,

道光七年(1827)去世後即入祀鄉賢祠。

DSC09251.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2.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3.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4.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鄭崇和娶中港人陳氏素為妻,先是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之後又生三子,即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

陳氏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原葬於寶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年)移葬與鄭崇和同穴。

DSC09266.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8.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5.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均各有成就,鄭用鍾雖然沒有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

鄭用錦是秀才,鄭用銛則是歲貢生。

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鄭用錫,其為道光三年(1823)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晚年築北郭園自娛。

鄭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

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

DSC09258.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9.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1.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4.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鄭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路旁有神道碑一方,規模宏大,構造完整,氣勢僅次於王得祿墓。

墓依從二品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

DSC09262.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3.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墓塚前立觀音兜形墓碑一方,為同治六年重修時所立,碑文為:

「同治丁卯子月,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瓜、二品夫人,

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四大房孫如椿、如梁、如雲、如蘭等仝立」。

燈號為「浯江」。

DSC09271.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2.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3.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鄭崇和墓為三曲手古墓,曲手立柱上有石印、石筆、石獅,

前面則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

DSC09257.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6.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55.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0.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石筆望柱上有雲南鹽法道姻再姪王朝綱所題之字,寫著 :

「恩受榮封更享枌榆俎豆,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

DSC09275.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4.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6.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而在墓前的墓道碑則寫著:

「皇清 覃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入祀鄉賢祠詒菴鄭先生暨

德配 覃恩誥封太宜人 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

DSC09269.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67.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DSC09270.JPG - 後龍  通奉大夫  鄭貽菴墓

 

鄭崇和墓結構完整,墓前石雕精細,栩栩如生,

是目前台灣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墓之一,

並列為一級古蹟保存。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