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慈裕宮座落在竹南鎮民生路,創廟迄今相傳已有320餘年歷史,
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目前為三級古蹟。
中港昔日為台灣與大陸交流貿易要港,也為漢人拓殖較早的地方之一。
先民渡海來臺,往往奉供媽祖神靈同行,作為保護神,平安抵臺後,為感念媽祖神恩,多建廟崇拜。
據地方耆紳稱,明永曆十五年﹝1661﹞,在當時漢人密集之「鹽館前」﹝開元里﹞,建築土壁茅草頂廟宇,
奉祀由大陸恭請來臺之媽祖神像,除感恩外,並祈請媽祖保佑,此為慈裕宮肇建之始。
慈裕宮因歷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石柱、石香爐、井井泉、春鳳亭…等等,皆極為稀有而珍貴,
從這些古物中,也依稀看到了先民拓殖中港的悠久歷程。
竹南慈裕宮,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
寺廟規模相當龐大,金碧輝煌的走廊、鐘樓,古色古香的宮殿造形,
香火之盛,竹苗地區媽祖廟無出其右者…….
中港是竹南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
認為中港之位置,在鹿港、雞籠港當中,故將之命名為中港。
中港開發極早,至清康熙末年經雍正而至乾隆中葉,由漳泉兩地前來中港闢莊墾田者逐年增加。
是時,與福建沿海貿易極盛,因而形成中港街市,在嘉慶末年至道光中葉的全盛時期,不僅是附近產物
之集散地,又是臺灣南北交通之必經重鎮。
乾隆48年間遷今開元里處重建時,已具有相當規模。
道光6年(1826) 再因地方發生械鬥事件,廟宇遭受焚毀,道光18年乃於現址重新修建。
由於當時漳、泉之間常發生械鬥事件,故於道光20年,特授臺灣北路淡水總埔分府於該宮側設立「勸泉漳和睦碑」,
其旁還有一乾隆53年所刻之「勘丈碑」,目前並置於後殿花園內右側,被視為中港最重要之文物。
慈裕宮的古匾極多,重要的有「允王唯后」匾,係清同治13年慈禧太后降旨獻立;
當時同治皇帝龍體違和,慈禧太后亦生病,乃欽命臺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素聞本宮聖母靈驗,特來祈求賜藥,
果然靈效,太后及降旨獻立「允王唯后」匾額。
另一重要匾是「與天同功」匾,
是清光緒8年(1882) 時御筆所獻立…..
據說當時清兵部尚書岑毓英駐臺督辦大甲溪橋樑修建工程,從福州載運器材來臺,遇颶風船隻受阻,
暫駐中港行轅等候消息。心中忽感閃閃忽忽,坐立不安,本地士紳臺灣參事陳汝厚乃保薦祈禱於本宮聖母,
天驟轉晴,指示般線,平安駛入中港。經奏請光緒帝奉獻本匾額。
此二匾目前者懸於正殿…….。
中港慈裕宮的建築規模相當龐大,古色古香的宮殿造形,
潔淨的廣場,肅靜莊嚴的正殿,金碧輝煌的走廊、鐘樓等,
到處都顯示它的管理完善及香火鼎盛。
尤其廟中古物極多,極富有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