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一年(1922)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
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
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
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
清光緒元年(1875) ,祖籍來自於廣東嘉應州的曾學熙與彭裕謙共赴台南府應試,皆考取文科秀才,
一時傳為鄉里之佳話。
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
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獨子曾成統不但沒有因父親的早逝而受挫,反而很快的將家族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
忠恕堂的出現即是其最佳的象徵。
秀才曾學熙之故居,原位於姜家天水堂左側,至22世曾成統因為於北埔、竹東等地經商致富,
遂買下土地遷建新宅於此。
忠恕堂是一棟座北朝南的客家民宅,大門斜轉西南向,其格局雖僅為「一堂二橫」的格局,
宅屋順應基地形狀而建,庭院以矮牆分隔成兩個部分,在大體對稱中,仍有部分變化,形成別有特色建築型態,
正面圍牆部分以紅瓦相互交織成精美幾何圖案,並連接歐式山牆,形成變化多端的裝裝飾門景。
屋頂為硬山形式,火行馬背,入口山門燕尾飛揚,正堂主脊以剔透花磚砌成,
兩旁則為美輪美奐的交趾陶,前廊做成捲棚屋架構成雙層屋架,形式優美。
外牆則是仿巴洛克式建築的女兒牆。
宅院大門與祖堂一致且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後因正對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犯了「泥尖煞」,
故由風水師父指點改為西南向,
門屋的「分金線」對向秀巒山頂與慈天宮及天水堂的中軸線相交於此樂山。
此外,忠恕堂的建築亦即具巧思,其內埕為居住的空間, 外埕則為花園,頗有書香達貴小邸之意。
由於後代子孫搬遷,使得堂屋年久失修凋敝十分可惜,僅存門面與外牆稍完整貌。
之前無法進入觀賞其建築之美,只能在外頭感受其特殊的建築形式。
忠恕堂年久失修,後由吳東昇奔走買下,2005年時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物,
後接續獲得客委會200萬元研究及緊急搶修補助,再獲2325萬元經費,同時所有權人自籌442萬元修復,
還原原本樣貌,並作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之新址。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5年,由吳東昇基於回饋地方,及維護文化資產的心意,
並結合地方關心文化的人士共同成立,以「金廣福」之名,有追慕先人拓墾北埔之意,
基金會成立後,亦投入姜阿新洋樓的維護與活化,支持客家文化研究與出版。
值得欣賞的主要在於埕牆的洗石子門柱,以及花磚以及泥塑書卷等裝置飾樣;
步口廊下方的雀替斗拱也有其精緻之處,惟依據修繕前的紀錄文獻看來,此部分應為替代之物料;
緊關如此,絲毫不影響古厝的完整性及融合感。
內部陳列一些吳東昇收藏的一些古家具,
以及搭配的一些現代名家書作……….
忠恕堂日起接受團體預約參觀,
此次透過古蹟參訪的機會,終於能一窺其堂奧之美。
正身部分雖多為整修,仍不失其古色古香。
團體預約參觀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點半至4點半,
每周二休息,可電洽03-580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