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8900.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清末至日治初期,大平山下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平山下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北與頭湖庄、水尾庄為鄰,東與楊梅壢庄為鄰,南邊為秀才窩庄,西邊為水流東庄

 

DSC08891.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892.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改名桃園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為「大平山下」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楊梅庄

DSC08895.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894.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從秀才路轉入牲牲路,道路彎曲婉行,兩側其實隱藏了不少的三合院古厝………

在一片竹叢內的穎川堂;

DSC08893.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隱身在小巷盡頭的京兆堂,應該是此區最華麗的古厝。

商朝後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於宋,封地在今河北趙縣北,伯爵侯國。

周武王滅商,也滅了與商王同姓的宋國。

DSC08896.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897.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之孫稽,爲宋公,以奉商祀。

微子啟爲帝乙的庶長子,商紂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中立有大功。

DSC08898.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899.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

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爲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

至宋悼公時,宋國衰落而東遷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爲氏。

DSC08900.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902.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905.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河南商丘,是當時宋國的都城,也可以說,是宋姓的最早發源地。

伴隨着宋的興盛衰敗,宋姓民眾逐漸播遷,在秦漢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蘇、河北、陝西關中、湖北等地。

漢初高祖劉邦采納婁敬的建議,將關東(今中原一帶)豪強勢力遷入關中,宋姓豪強自然也不能例外,

此期爲京兆宋姓的開基之初。

DSC08903.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904.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宋姓入閩,始於唐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時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從刑州南和(今河北省)遷河南光州固始,

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觀察推官,宋易之孫宋駢隨之入閩居莆田,而宋駢弟宋臻也南徙遷居於侯官(今福州市)鏡江,

成爲鏡江宋姓的始祖。

DSC08910.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906.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DSC08908.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宋時,有宋哲任丹陽而遷廣平(今屬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風,宋哲之後有宋軍兄弟七人,

長、二分北京、江南、山東,三、四、七同遷江蘇宋家埠,五、六子元東派發江西省贛州府寧化縣土龍坑,瑞金青草……。

(見《中壢宋氏族譜序》),此系後裔廣布,可謂北及京魯,南及江浙閩粵。

DSC08909.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

DSC08901.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宋王堰在一次占卜時被告知︰其兆維京,不利遠逃,居京兆吉,離京兆多難不離。

于是宋王堰就不願意遠離東京(商丘),並取字京兆

 

 DSC08907.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通常情況下,堂號一般以姓氏的發源地或始祖居住地為名,也有以宗支發祥地或者祖先嘉行軼事為名的,

都是為了紀念先祖,不忘先人。

 

DSC08911.JPG - 楊梅  大平山下  京兆堂

賦梅堂就屬于後者。據說宋王偃寫過一首《梅花賦》,他的後人遷徙到南方之後

不忘先祖,就以賦梅為堂號。

中壢宋屋一帶的宋姓及以賦梅為堂號……….

 

此間的京兆堂

淵源應該與其有所差別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