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里在光復前稱上四湖,西接湖口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分為上四湖和下四湖兩部分,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時統稱上四湖。
上湖所轄區內共有3個里,為三湖里、上湖里、瑞原里……….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
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余姓將佐隨往並落籍福建。
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後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
還有余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
是為余姓入粵始祖。
此後不久余淵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長沙,三子余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余從留居當地。
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
清代,有余姓遷入台灣。
惟此間的余姓人士應該屬粵籍之移民 ?
仁海宮創建於清道光6年(1826),主祀媽祖,迄今已有170多年歷史,是中壢市最古老的廟宇,
由於位於新街,所以大家又稱它為新街廟 。
該廟起源於清道光年間,境內居民王、張、吳、余、黎等諸姓先賢,有感於當時中壢街肆繁榮,
人口也漸次增多的情況下,為使居民有一個慰藉心靈的精神寄託,於是邀集中壢之三座屋庄、芝芭里庄、青埔庄、
內壢庄、水尾庄、興南庄、後寮庄、石頭庄、埔頂庄、平鎮之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
以及楊梅之高山頂庄等十三大庄的士紳商討建廟。
另外, 中壢大儒余亦杲 ( 紹賡 ),清朝舉人,未進京就職。
清光緒中委辦清賦總局,測量土地有功,賞六品藍翎。
後經巡撫劉銘傳推薦,擢升五品同知(縣太爺)候補,委任淡水縣團防總局紳董。
乙未之戰平定有功,於明治32年任桃子園辨務暑參事。
經官制改正,仍任桃園聽參事一職多年。
擁有萬金,富賈一方,又才高八斗,成為名流雅士。
明治34年受台灣總督府推薦頒紳士勳章……..
仁海宮中保有其贈匾,說明其在中壢地方上的名望。
由此可見,
余姓在中壢、龍潭及楊梅一帶有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