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春﹝1902 – 1976﹞出生於豐原農家,自幼家境清苦。
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未婚妻資助下,於 1924 年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
1928 年以作品《芭蕉之庭》入選帝展。
回台後以教職終生,桃李滿天下。
廖繼春於1902年生於台中豐原附近農耕家庭,自幼父母雙亡,由大哥扶養長大。
1918年,廖繼春受過師範基礎教育(台北國語學校)後,1919年在新公園第一次看到油畫後開始往美術領域發展。
1922年任教於豐原公學校。
1924年,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系,並於1926年畢業返回台灣。
1927年,畢業後的廖繼春任教於台南長老教會中學,創設赤島社。
早年他的泛印象畫風頗受日治時期的各種美術競賽青睞,1927年的首屆台展中,他就以《裸女》獲特選。
1928年再以《有香蕉樹的庭院》(芭蕉の庭)入帝展。
廖繼春是第二位入選的台灣畫家,第一位是畫家陳澄波的《嘉義街外》(1926年)。
同時期的第九屆帝展亦有第三位台灣畫家陳植棋《台灣風景》入選。
1932年起擔任臺展審查委員。1934年,他與李石樵、顏水龍、楊三郎組成「台陽美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7年,他執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也仍擔任各種美術競賽的審查委員。
不過,畫風從泛印象轉為抽象。1970年,廖繼春獲頒中山文藝創作獎。
1973年,廖繼春自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退休,
1976年,廖繼春因肺癌去世。
廖繼春是台灣前輩畫家中,極富眾望與親和力的一位。
他在繪畫方面的成就輝煌,擅於掌控色彩,濃重的彩度及明快的節奏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
畫作明朗有深度,歡悅中見抒情。他不僅在戰前,即擁有可觀的繪畫資歷與創作成就,
到了戰後,也同樣以常春的創作活力,贏得了新生代的敬重。
1950年代,廖繼春的畫風有明顯轉變,他開始在畫面上注入紅綠對比的東方色彩,
直到歐美抽象畫風席捲台北的1960年代,廖繼春才走出舊形式,鼓起迎接新潮流的勇氣,贏得青年畫家的推崇,
同時獲得國際的重視,遂有1962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訪問四個月的遠行。
廖繼春趁機遊歷嚮往已久的歐美,感受新藝術的風潮,眼界大開,自然也擴大了新見識。
廖繼春素有「色彩魔術師」的美譽。他畫歐洲風景,畫台灣風土;
幾近爐火純青的色彩運用,以台灣老一輩畫家而論,幾乎無人能出其左右,
這就是廖繼春一直被傳誦的獨到藝術手法。
雖然廖繼春一生曾經歷烽火歲月與憂患貧苦,
但他的彩筆卻揮灑一片抒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