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284.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龍潭,原是天然的深潭,有著充沛水量,四週林木蒼翠,晨夕雲霧裊繞﹑靈氣氤氳,鳥獸涿居,

所以舊名龍潭陂﹑靈潭陂﹑菱潭陂。

因為有鳥獸的涿居,這裡亦是凱格蘭平埔族霄裡社和泰雅族馬武督社及竹頭角社的獵場。

 

DSC00278.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97.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遠在康熙期間,由於平埔族霄裡社協助了幾次戰役有功,朝廷遂將土牛溝東側靠內山之部份土地劃分出,

讓他們以為隘屯與養贍埔地之用。

而霄裡社亦設立了土牛溝及漢番界的石碑,以防止漢人的越界開墾;

同時亦搭建隘寮,聘僱隘丁守望,以防範泰雅族的侵擾 ……….

 

DSC00294.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95.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96.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79.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乾隆初期,三坑子設隘駐防,與此同時,霄裡社也開始嚐試和漢人的合作。

通事知母六找來漢人墾首薛啟隆協商,計劃一同開墾社域霄裡。由於開鑿水圳灌溉﹑拓殖順利,

而社眾因隨著與漢人的一起工作﹑一同生活。

 

DSC00297.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98.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龍潭的開發前後約兩百多年,最早發的地區,是臨近大漢溪邊約三坑一帶,

漢民移居一直到乾隆九年( 1744)此時也建立永福宮。

 

乾隆十三年時,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附近土地,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有計畫的開墾。

乾隆37年及47年黃慶興兩度大規模展開墾,吸引了各地農 民,嘉慶年間墾民合力利用大潭之水,興建完成龍潭圳,潭水流經烏樹林、

黃泥塘、八張犁一帶,奠定了龍潭農業開墾的基礎。

 

DSC00300.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99.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龍潭大量開墾可追溯到林本源到大溪 開墾後,再逐漸向龍潭發展,早期閩粵雜處,

後因地貧民窮,閩人大多他遷,只有少數同化為客家人,使得龍潭成為粵籍客家人聚居地。

 

DSC00280.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1.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2.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五福宮是早年拓墾十股寮的蕭瑞雲在開墾初期希望墾務順利、民眾平安而設置的開基福德祠,

座落在十股寮庄頭地勢較高的茶園中,從設置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以上的歷史,

故當地許多民眾稱他為「庄頭老伯公」。

 

DSC00283.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4.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4.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粗坑溪,發源於粗坑山及高種山北麓,流至三林村附近與清水坑會合,再匯入大漢溪。

這兩條溪流都是由銅鑼圈台地的側邊經過,因此無法灌溉台地上的農作物,在水源不足的情況下,

民眾只能種植較耐旱的農作物;

長久以來茶樹是此地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 

 

DSC00285.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6.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7.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銅鑼圈台地,海拔高度為300公尺,氣候宜人,

地質上為紅土地質,屬酸性土,適合茶葉種植及製磚業發展。

 

 DSC00293.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因地勢高於鄰近區域,水源多為品質良好之地下水脈,加上秋冬季節常有濃霧,對茶樹栽植生長非常有利,

進而成功造就了本地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等等茶品特產。

 

DSC00291.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92.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DSC00289.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民國73年間敦請當時省主席李登輝先生蒞臨本地,

並為本地所產之包種茶命名為龍泉茶,並廣為號召………..

 

DSC00301.JPG - 龍潭  番子窩  黃伸生墓

 

番窩(即番子窩)的地名,證明當地昔日為番社的社域所在…….

 

據查: 該地即黃姓聚集的地方,而此間的黃伸生墓,

 

會不會正是當地黃姓人士的祖噴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