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260.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龍潭最早的開發紀錄應遠溯自康熙末年,有一批漳州人沿著大漢溪來到三坑仔 (今三坑村 ) 開荒,

據傳他們是鄭成功的部屬,也想來此屯田。 然而當時的瘴氣﹑疫病,以及因為緊鄰大漢溪每逢梅雨季節水位暴漲

所帶來的水患,和不斷的番害等,讓這一批人開荒未竟即打了退堂鼓。

DSC00269.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建立守望相助的共識,奠定後續開發的據點—隘防制度的設置;直到乾隆初期,三坑子設隘駐防,

有部份的客屬移民應聘充當隘勇,他們以分配墾埔地自行耕收,或者以支領隘租的方式來維持生活,

這樣的隘防制度堵禦了生番的擾害,移民的數量也因此開始逐日的增加。   

DSC00255.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56.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57.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與此同時,霄裡社也開始嚐試和漢人的合作。

通事知母六找來漢人墾首薛啟隆協商,計劃一同開墾社域霄裡。由於開鑿水圳灌溉﹑拓殖順利,而社眾因隨著與漢人的

一起工作﹑一同生活,在無形間也漸漸地被漢化,因此掀起了後來漢人一波波的移墾熱潮。   

DSC00267.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66.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當時, 霄裡社擁有今八德 (今八德市)﹑霄裡﹑番子寮 (位大溪)﹑九座寮 (今九龍村)﹑黃泥塘 (今黃唐村)

八張犁( 今八德村 ) ﹑平鎮﹑楊梅一帶的社域,共設有員樹林 (位大溪鎮)﹑山子頂 (位平鎮市) ﹑四方林 (今上林村) 等三個隘寮,

在達到共同維護墾戶安全的同時,也形成了龍潭開發前進的基礎據點。

DSC00258.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59.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60.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隨著龍潭的開發,龍潭的商業活動漸漸地活絡,然而商業性的市街卻多集中在龍潭陂街上,

其餘多仍為農業區,務農人口高達了九成以上。

直到嘉慶元年,墾佃業戶集資開鑿了龍潭圳,提供黃唐村及烏林村的農業灌概,

為當時的農業帶來發展的開始。  

DSC00261.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62.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嘉慶九年,霄裡社墾首蕭鳴皋與衛阿貴等又集資合開咸菜甕經牛欄河﹑番子寮到大嵙崁的道路。

以後則陸續有同治初年李同春的進拓大平﹑光緒年間蕭瑞雲的拓墾十股寮,以及葉姓人仕等落腳於三角林一帶等,

龍潭 地區至此算是開發殆盡,奠定了龍潭今日的基礎風貌。

DSC00264.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DSC00265.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清末至日治初期,三角林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角林庄」,隸屬於桃澗堡。

該庄東北與九座藔庄為鄰,東南與泉水空庄、十一份庄、打鐵坑庄為鄰,西南邊為銅鑼圈庄,西邊及西北邊為四方林庄

乾隆九年(1744)才有漢民移居在此,而後展開菱潭陂(龍潭古名)附近土地的墾植。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 先人由乳姑山上望看三林地區,發現此地平坦開闊,選擇來這裡開墾,

 

後續有黃、胡、葉、楊等家有計劃的開墾種植,因為開墾時形成三角形,故稱之為三角林。

DSC00268.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銅鑼圈庄」,隸屬於桃澗堡。西北與大旱坑庄、三洽水庄為鄰,東北與四方林庄、三角林庄為鄰,

東南邊為打鐵坑庄、大坪庄、十寮庄,西南邊三屯庄、牛欄河庄、拱仔溝庄、水坑庄

DSC00263.JPG - 龍潭  十股寮  葉勤創墓

由此可以推斷,位於十股寮(即十竂庄) 茶園裡的這一座葉姓古墓,

極有可能為附近三角林葉姓族人的祖墳…….

可惜無進一步之資料可資作證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