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原名澗仔壢,三百多年前,這裏還只是一片未開拓的蠻荒,
只有泰雅族及少數的凱達格蘭族居住在此。
清乾隆50年間,臺灣北部大開發,因此居住於此的泰雅族只好被迫遷往更南的內陸山地,
而平埔族人則慢慢的漢化與新移民共同墾殖這塊新興的土地。
後來,這些墾民就將這一帶村莊統稱為澗仔壢庄。
所謂澗仔壢是因為村內有老街溪、新街溪由南向北縱貫形成兩大澗谷,所以稱之為「壢」;
後來又因為此地位於昔日北部兩大都市-竹塹(新竹)和淡水(原指新莊,後指臺北)的中途,
為來往行旅休息的地點,所以又取其「中」字,改稱「中壢」。
雍乾之際,福建漳州人郭光天等,由許厝港(大園鄉北港、南港二村)登陸,
相傳與淡水廳幕僚鄭某相結託,請得廣大之墾區。
後又?得八里坌頭目萬糠密之荒埔,墾區益增。
相傳北起八里坌社之長道坑口(臺北縣八里鄉長道村),南至鳳山崎(新竹縣湖口鄉鳳山村),
東至土牛(疑指今楊梅鎮土牛溝),西至海;由淡水廳頒予「業戶鄭郭圖記」云。
乾隆30年(1765)前後,郭樽者,溯老街溪,逐平埔族,墾成今中壢一帶之田園,其聚落,稱澗仔壢莊。
後來因其位置適為竹塹赴新莊、艋舺地方之中途要站,迅速發展成街肆。
大崙地名起源於附近一帶在緩斜坡的台地上,多崗阜,在較大崗阜處創建之村莊,故以名。
大崙地方包括舊小字內厝仔、月眉、山下三小村莊。
月眉張家祖籍為廣東省惠州府六鳳縣小坑深田小坑灣人,開基祖是13氏祖慶鳳公。
慶鳳公是乾隆初業來台開墾,初定居於後竹圍一帶,後又遷至桃仔園楠仔園獅仔頭山開墾,
最後移至中壢月眉現址。
歷經數百年開枝散葉,已是一個大家族;
擁有大崙至雙溪口 大片農田約200多甲,可說富賈一方。
傳到18氏祖萬秀公 (張伏鍛祖父) 於大正七年(1918) , 花了三萬元,並請泥水師黃阿結、交阯用唐山師父負責,
石雕以中壢名師ㄚ丁仔,地理師李阿龍等,
以三年時間完成了這一落七開間四護龍清心秀雅、美輪美奐的張家大院。
按 : 唐開元間,張九齡進千秋金鑑錄為玄宗祝壽,詳述古今興廢之道,
帝嘉而賜書褒美,族人遂以金鑑為堂號。
這就是張姓金鑑堂號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