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接義塚大墓公,又名土城大墓公、埤塘義塚,是位於土城的墓場與陰廟,與林爽文事件、漳泉械鬥有關,
為土城、中和、板橋的閩南漳州人後裔的共同信仰中心,由三地官方負責輪流管理。
土城過去與中和、板橋都屬於擺接堡,為林爽文事件的戰場之一。
因戰亂屍橫遍野,連溝圳都有土虱躲在頭顱內,遂流傳下俗諺:「土虱都藏在溝渠中死人之頭顱內。」
相傳當時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廷諭令當地屍體不得安葬。
數年後才由地方士紳上奏朝廷,指多有無辜民眾與支持清軍的士兵也在其中,清廷才諭令准予收屍。
鄉民始將骸骨擇地集中合葬,清廷並賜詞「恩奉獻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頒「義塚」之名。
多數的文獻以及土城地方的耆老,大多認為大眾墓所葬的是林爽文事件中被天地會殺害、或被官兵誤認為
會黨而遭殺害的難民,如臺灣日治時期的《臺北廳志》、廟方的《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沿革》,以及臺灣戰時期後的《臺北縣志》、
林衡道與郭喜雄的《臺灣古蹟集‧第一輯》等。
《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年中元祭典》的作者謝宗榮,在參考閩浙總督常青於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的奏摺與《淡水廳志》卷十四〈祥異考〉記載天地會與清軍、支援清軍的民軍在擺接地區
有過激烈戰鬥、天地會於柑林埤(今土城學府路一帶)溺死殆盡,結論此墓死難者應多為林爽文事件之抗清人士。
後來,臺北盆地的漳州移民常與泉州人發生漳泉械鬥,
其遺骨也被收至義塚之中,終成為大墓公信仰的主要部分之一。
2013年報導時,據調查大墓公擁有一百多座清治至日治時的古墓。
最早的大眾墓立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孟夏(陰曆五月),與林爽文事件平定時間相去僅一年多。
也有嘉慶十年(1805年)更立,款識為「清嘉慶拾年三月清明日再立」、「難民萬善遺體」的墓碑。
過去,在大墓公南方山區為臺灣原住民蟠踞,
墾戶林清和乃設隘寮,並祈求義塚公庇護,後來原住民遠徙,
大墓公之香火亦因此而日益興盛,遂成為擺接十三庄的漳州籍移民聚落信仰中心之一。
2012年,新北市政府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將此廟的中元祭典以「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
之名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的民俗及有關文物。
堪輿師認為此廟地是「狗穴」。
據說昔日械鬥時有一條大黑狗守屍不肯離去,墓建好後牠仍然守在墓邊直至老死,人將牠埋在墓穴內。
1994年,管委會花費近新台幣百萬,在廟旁公園入口建立一樓高的黑色公犬雕像。
有不孕婦因此認為摸過銅狗生殖器後才受孕產子,還拿油飯酬謝。
「銅狗送子」的說法吸引更多信徒前來求子。
這也是此廟的另一個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