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區舊稱潭子墘, 清康熙末年始有漢人入墾。雍正年間,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土官潘墩仔協力著手規劃
大規模開發番社以外之荒地,組成「六館業戶」,招來鄉人至此墾闢,其後與兄弟張達朝、張達標以「頭家厝」為中心,
漸次增擴其地。
至此墾闢鄉人集居於葫蘆墩附近而成聚落,但因習俗相異發生多次械鬥,
漳州人移往本區、大雅、內埔,泉州人遷居清水、梧棲一帶,客家人則往豐原、石岡、東勢避居。
頭家厝最早平埔族稱為阿霧林。據說因張達京同其兄 張達朝在此地聚族而居,主事開墾,收田租,
代繳 清廷田賦,佃人稱之為「頭家」—閩南語 顧主、老闆之意,故而得名。
原張達京、張達朝兄弟宅院所在之地,當地人簡稱雙張 。
之後張家沒落,子孫四散,房子賣予林姓人家,至今 仍為林姓所有。
林姓為潭子地區的大姓,但看來支系蠻多的……其中最知名莫過於摘星山莊的林其中家族;
瓦厝底林家古厝摘星山莊一帶,又稱『其中厝』,建者林其中為大埔厝的大地主,
林其中 字樂卿 ,號在矣,道光二十八年 ( 1848)林其中十六歲 ,以少年豪傑聞名,組成鄉勇
保衛鄉里 ,並投效台中霧峰 林 文察,咸 豐 四 年(1854) 林其中二十二歲 , 隨林文察赴福建征討太平天國 之亂並 隨軍入浙 ,
歷經建陽 建德 、 汀州諸次戰役 , 屢建軍 功 ,時人稱之為「 大老 」, 解甲後 構 居 於潭子鄉大埔厝 。
林宅紅瓦白牆非常講究,偌大的宅第矗立於田野中氣勢非凡,
當地人於是 稱這一代林家土地為瓦厝底。
瓦磘仔(今福仁村),地名由來與早期有人在此設窯廠燒瓦有關。
嘉慶年間,武舉人林成章建宅院於此,豎立旗竿,至今留有「旗竿厝」遺址。
再來就是頭家厝林家………
張達朝在頭家厝建祖祠,家族遂在這裡定居,後來因為匪徒猖獗,在幾次打劫侵略後,導致子孫離散,
已不如以前繁榮,於是便將此屋出售給林家。
清末以來,林姓大地主在此建立宅院,並遍植荔枝,遂使本地荔枝聞名全省。
頭家厝林家據說來自於北屯金源吉林德行家族…….
據林家後裔表示,金源吉古厝始於草寮屋,十六世的林篤立舉家遷至頭家厝後,先建草寮棲身;
而後,到了十七世林德行 (即林有秋) 派下時人丁漸旺,且林氏長時間與霧峰林家在外征戰,建功受祿,家境或許已有
相當能力擴建草寮至四合院規模的金源吉古厝。
依林有秋墓碑上的記載,其人有勅授五略將軍的官銜,應該是從五品的官位。
其裔孫中表現不凡的也不乏其人;
林瓊彰,同治7年(1866)生於潭仔墘區頭家厝。經營和泰號,經商致富。
明治32年獲薦擔任保長,明治35年擔任庄長,明治38年獲授紳章,明治43年被任為潭仔墘區區長,
至大正9年,連任10年之久。並自大正14至昭和3年,就任潭子庄第二代庄長。
大正年間加入「台灣林氏宗廟臨時總會」擔任評議員,熱心服務鄉里,政績顯著,
諸如設立潭仔墘公學校、信用組合(「有限責任潭仔墘信用組合」)、郵便局,並爭取帝國製糖會社於潭子
創設工場以及潭子街道及聚興橋等,貢獻桑粹,不遺餘力。
與傅錫祺義結金蘭,潭子鄉鄉政草創期的各項建設,多出自二人之手。
1926年林瓊彰在現今潭子聚興里( 風動石下) 蓋祖厝「本仁堂」。
2007年林家後人出售本仁堂及周邊土地,將家族屋內祖先牌座、案桌、供桌、紅眠床、清末服飾等文物捐贈給國史館,
牆堵交趾陶則轉贈送給嘉義市政府,目前陳列在嘉義市立博物館。
林濟川(1893-?),出身頭家厝莊(今潭子區),為台灣文化界的名人,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者。
早年留學日本,參與過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也擔任過《台灣青年》的編輯。
1911年,林濟川自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費師範部畢業,和許丙、陳振能、蔡培火、陳逢源等人都是同學。
之後林濟川任職於林熊徵開設的事務所,曾赴漢口監察林熊徵投資的漢冶萍公司,但是由於無法發揮監督功能,
而轉任林熊祥開設的事務所工作。 後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商科專門部就讀,並參與台灣留日學生的新民會。
之後曾經投身於台灣文化協會的工作,為台灣文化界的名人。
中日戰爭爆發,1938年日本攻入廈門,林濟川在當時曾擔任廈門特別市政府公賣局長,後任廈門市府簡任參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名起訴,旋獲釋回到台灣。
林濟川娶士林施家大戶的女兒。育有五子。
長子施朝暉(筆名史明)從母姓。為台灣獨立運動的異議人士、《台灣人四百年史》作者。
本文提及的古墓,被包圍在一整片的鐵皮工廠圈圍的範圍之內,好不容易找到動線進入,
古墓規格不小,因墓碑上附葬有林篤立的姓名,加上燈號與武略將軍林有秋墓一樣是金浦,
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地緣關係,因此推論該墓為林有秋的父母的墓塋所在。
也就是頭家厝林氏的祖墳。
墓碑上的待贈也許也佐證了這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