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區早期為客家人所開發,因此舊稱「新廣庄」,有「新開墾的廣大平原」之意,
而「神岡」與「新廣」的客家語發音(Shin-gong)極為相似,有證據顯示可能為語誤造成延用。
本區最早原為掌控中部地區的平埔族群巴則海族大社岸裡社所在,
康熙38年(1699)因助官府平吞霄社亂崛起,並在康熙末年請墾包括本區在內的廣大土地,
是整個臺中地區開拓之始。
後粵人張達京入臺,定居於岸裡社,協助岸裡社開墾並鑿水圳灌溉,當時形成的村落有望樓(望寮)、社口(萬興莊)、
北莊、浮圳(紅圳頭)等。
清道光22年(1842),泉州人來此構居,於是逐漸形成泉州人聚落。
清光緒13年(1887)臺灣建省,臺中地區置臺灣縣、後改隸臺灣府。
臺灣割讓予日本後的1901年,神岡分屬臺中廳葫蘆墩支廳社口區(下轄大社庄、社口庄、下溪洲庄、
三角仔庄、社皮庄、車路墘庄)、神崗區(下轄神崗庄、北庄、圳堵庄、新莊仔庄、山皮庄)。
1920年臺灣總督府再將全臺改為五州三廳,
葫蘆墩支廳的葫蘆墩街改為豐原街、廢除社口區,社皮、車路墘併入豐原街;
社口、大社、三角仔、下溪州併入神崗區改為神岡庄(Kami-oka),隸屬於臺中州豐原郡。
光復之後,改為臺中縣神岡鄉。
2010年12月25日隨著縣市合併改制為台中市神岡區。
在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一書中曾提及神岡陳宅,因坊間資料不多,一度以為已遭拆除;
輾轉得知其尚存的訊息後,隨即展開了搜尋的動作……..
果然不負所望,終於從幾近荒廢的庭院裡,探詢到她的芳蹤 。
該書中的相關記載也是寥寥可數………
神岡陳清松宅 (原北庄林淑景宅),其正身大廳前有由凹壽面所聯通的前簷廊道橫軸線設計;
護龍屋頂採取四披水的設計,可惜已多有損毀。
荒廢了多年,庭院內已遭九重葛藤蔓依附,草長及膝,左護龍屋頂已近全他的慘況。
資料中對於陳清松的生平事蹟並不太多的著墨…….
根據根據蒐尋到的資料 : 清康熙末期,陳蔡獻南入墾今臺中神岡;
按 : 陳獻南 (生於康熙6年 ) 原住在福建省官陂鎮梅仔林 一個很偏僻的鄉下地方 ,
在康熙60年 , 也就是54歲時 , 有感於家鄉土地貧瘠 , 難以維生 ;
時值台灣鴨母王朱一貴之亂勦平 , 清吏奏准局部開放移民台灣 。
陳獻南遂帶著5個兒子 , 搭乘帆船 , 冒險患難地渡過了黑水溝(台灣海峽) ,落腳於台中神岡的蠻荒之地 ,
之後他們參加了水圳的開鑿 , 以割地換水取得神岡十餘甲土地 。
陳獻南與5個兒子一起整地開墾 , 建立基業 ,後來陳獻南因積勞成疾 , 在雍正9年辭世 。
其長子於乾隆23年背著遺骨 , 搭船返回故居梅子林安葬。
目前在神岡還建有一個陳獻南紀念館。
由次看來神岡的陳姓多數以陳獻楠為開台祖………..
其祖籍地應為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梅仔林。
該地之陳姓似乎與蔡姓有同宗之誼 ?
蔡氏開漳入閩始祖蔡允恭第九世孫蔡淙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官至金州通判。
蔡淙子孫於元至正二年(1342)仕禮自漳州蔡港(石碼)遷居平和小溪,其孫稼叟於永樂十八年(1420)
遷徙平和下河(今屬雲霄);下河村第一世蔡稼叟有5子2女,長子龍田,號聞天,庠生出身,
遷徙詔安二都官陂陂龍梅仔林,龍田為官陂梅仔林開基祖。
由於姓氏聯宗等種種歷史原因,詔安官陂的蔡姓已多數改為陳姓,堂號仍是濟陽堂,
本地有陳皮蔡骨、生陳死蔡的說法。
稼叟第九代孫名琛諡獻南,於康熙末年攜五個兒子自詔安二都播遷台灣台南等地,
後裔繁衍台灣中南部各地,台中、高雄、屏東等地的蔡姓客家人多係雲霄下河蔡稼叟一脈,
其中又以官陂蔡獻南後裔居多。
不知道陳清松者是否源自於此派下 ?
無論如何,應該也算是日治時期時的仕紳階級吧 ?